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57)           
 

当前社会与佛教 ②

一个人染上“铜臭”症状,必然轻视教育,轻视文化,事业上“唯利是图”,家庭上“赚钱的是老大”,个人生活则酒色财气,与人往来则任性恣意﹑贪婪妒嫉,症状越多,内心冲突越多;症状越重,内心折磨就越为痛苦,一俟“铜臭”满身,人品就沦为“当铺人格”,待人处事全凭钞票多寡来斟酌份量,与人相处不再有适当尊重与款款深情。

“铜臭味”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拜金主义,衡量一个人有没有份量,全看他有多少资产,衡量一件事值不值得做,全看它能否赚钱,不但要赚钱,还要看是不是有超额利润。金钱使人对外在情境具有某种程度的控制力,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越习惯用金钱来操弄感情,人的感情世界就越被架空,内在情操瓦解,人就变得空虚﹑冷漠和被动,不再有关心内在生命成长的活力。(摘自《新雨月刊》第13期 社论)

净化世界,从心开始

五、培养无我智慧的心

“诸法无我”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显著标志,也是胜义谛的教法。无我,指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我。世间一切都是缘起的,无常且无主宰。无我是佛教智慧的核心,通达无我,也就通达了佛教智慧。我们常说用智慧断烦恼,而无我正是最锋利的慧剑。有情烦恼的根源在于我执,由我执生贪嗔痴,由贪嗔痴造种种业。拥有无我之剑,三毒之根就断了,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位西方哲人曾说过,“别人是自己的地狱”。但在无我者心中,对立的“我”和“他”已不复存在,地狱自然无从谈起。若能证得无我之心,就不会再有什么挂碍恐怖,无论处在何方,都会变成清凉世界。
                       (摘自《人世间》总009 释净智)

 

试论佛教戒律对
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此外,损坏他人的财物、漏税,也属盗戒。在当今社会中,有些不法分子在利益的驱使下,钻法律的漏洞,投机取巧,偷税漏税,以次充好,以蒙蔽诈骗手段获取钱财,还有的贪官污吏利用手中权职之便,舞弊受贿,假公济私,浑水摸鱼,用这种不正当手段获取钱财,是会招来祸害,也不会快乐的。做生意要用诚信赢得效益,要依法纳税,不贪占任何不法之财,乃至一钱一针,都不要随便取人家的。如果你想暂用,必须通过对方同意,否则,不与而取就是犯了偷盗罪。佛教的不偷盗戒,为培养道德高尚、尊重人格和建设一个安稳、祥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依据。(摘自《佛教在线》周祝英)

佛教的财富观

第三,对财富不能有贪著之心。无论我们贪著什么,它都会成为伤害我们的利刃。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如果我们贪著财富的话,那么没钱时我们会因贫困而烦恼;有钱时又会因为担心财富失去而烦恼。所以我们要认清财富的实质,了知财富的无常不定,而不是把它看成是永恒的;了知财富在人生中的局限性,而不是把它看成是唯一的。当我们真正能够将财富视为身外之物时,我们就不会被它所伤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财富同样如此。财富本身并无所谓善恶之分,而是取决于它的实际用途。为富不仁者以它来作恶,慈悲众生者以它来行善。因此,我们大可不必“视金钱如粪土”。只要是通过正当渠道获得的财富,我们又能合理地分配使用,以此造福社会,并且没有贪著之心,那我们就是财富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我们所拥有的财富就不是毒蛇而是净财。济群法师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