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62)           
 

佛陀:环保意识的最高体现者 ②

如果人类当初能认真地听取佛陀苦口婆心的教诲,今天的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模样,今天的人类又将活得比现在轻松幸福多少倍!

因为佛陀是人类环保意识的最高体现者、最早觉悟者。佛陀菩提树下证菩提,他证悟到什么?他进入了一种至乐的妙境。这至乐的妙境是人和大自然的和谐融合。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请你们也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来想象佛陀当时和谐地融合于大自然妙境的感受!世尊以大悲大智的襟怀,奋勇精进的精神,在树下冥坐七七四十九日,克服了内外的魔障,遂于二月八日之夜,明星将升之际,浩浩宇宙,大放光明,此时,仙乐融融,如丝如缕,融融入耳,香风阵阵,百鸟相和鸣,百花吐芬芳。置身于其中的世尊,感到自己已和宇宙合为一体,在这样的妙境中,世尊悟透了一切法无非是缘起,缘起的一切法毕竟是无我的道理:“生知生见。定道品法。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知如真。”佛陀于菩提树下证得觉悟的缘起是大有深意的。
                           (摘自《人海灯》卢继定)

 

佛教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的探讨

二、佛教的教义中一直都充满着为社会尽责的内容

最能体现佛陀本怀的大乘佛道,对佛教徒应尽社会责任更为强调。大乘教导佛弟子应报答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或天下恩、国主恩、师尊恩、父母恩。《心地观经》云:“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既然荷负四恩,则知恩报恩,报效父母、师长、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乃不容推诿的责任。大乘经中之王《华严经》教导学佛者应“恒顺众生”、“平等饶益一切众生”,鞠躬尽瘁为众生服务,满足众生的种种需求,对众生“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服务众生应“如母爱子”,“如仆事主”,不思回报,切实为众生疗治疾病、周济贫困、抚慰孤独鳏寡,种植园林果树、便利来往行人,为利益众生而学诸技艺,乃至“代诸众生受种种苦,令其解脱。”(《华严经·十回向品》)

通过这样利益众生的不断修行,广结善缘,多积福慧,引导无量众生共趋善道、佛道,一步步实现“净诸世界”、“庄严国土”的宏愿。菩萨道六度四摄的实质,是在深入众生、投入社会活动,利乐众生中净化自他,福慧双修,庄严国土。

大乘道要求菩萨行者以最彻底的报恩心、无缘的大悲心,勇敢地肩负起利乐尽法界众生、度化尽法界众生共趋佛道、庄严尽法界国土的重任,岂止是承担地球人间的社会责任。但人间的社会责任,是身在人间的学佛者首先应尽好的最起码责任。若连一般人必尽的社会责任都尽不到,还奢谈什么度化尽法界众生?若连自己现在所住的国家、社会,甚至连佛教自身的教团、寺院都不能净化庄严,还奢谈什么庄严尽法界一切国土!

(摘自《中国佛学网》浮惠)

 

试论佛教戒律对
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此外,我们有时不得不讲妄语,比如,病人去医院检查身体,医生查出病人得了癌症,为了照顾病人的情绪,也鉴于有效配合治疗,医生不得不说谎,告其是无关紧要的病,只要积极配合治疗,一定能够康复。因为大多数癌症病人都是被吓死的,只要听到癌症二字立马就会瘫痪,从此一蹶不振。因此说,这种善意的谎言,也即为佛教所说的方便妄语,不为犯罪。

面对当今社会缺乏诚信、你诈我骗,更需要守不妄语戒,要做诚实之人,说话要真实,乃至说笑话也不能打妄语,所以说“君子不戏言”。我们一定要说真语、实语,依事而说,依理而说,决不违反事理。创造一个十分祥和、无比美妙的和谐社会。
                         (摘自《佛教在线》周祝英)

 

佛教的财富观

三、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

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在佛弟子中,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有唯求自我解脱的声闻众,也有发愿救度众生的菩萨众。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发心,有不同的追求。

济群法师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