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慈悲理念及其现代意义①
世尊在菩提树下禅定四十九日,战胜天魔的威胁、诱惑,终于在眼前和内心出现了一个光明灿烂的境界:他已经超越了自身视力和听力的局限,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洞悉了过去、现在、未来,觉悟到宇宙人生的真实,把握了终极真理,获得了彻底的觉悟和解脱,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为佛陀。世尊创立佛教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一切佛法都是要把苦海中的众生度引到无余涅盘的幸福彼岸。因此,佛教要求以慈悲心肠来关怀一切有情众生。慈悲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表达了佛教对人生的深切关怀,显示了佛教救苦救难的宏大誓愿和为众生幸福而忘我奋斗的牺牲精神。
一、慈悲的蕴涵
“慈”是慈爱众生,给与快乐,“悲”是悲悯众生,拔除痛苦,二者合称为慈悲。佛教认为,慈从悲来,悲必为慈。“悲”原意为痛苦,由痛苦而生悲情。一个人深刻感受到自身的痛苦,也就能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产生悲情,自然地由衷地衍生出对他人的友情,并扩展为对一切众生的普遍的平等的慈爱。(摘自《报恩》2009.2
孔祥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