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65)           
 

佛陀:环保意识的最高体现者 ⑤

当人类将跨进二十一世纪门槛时,人类终于觉醒:就是单纯为了人类本身,人类也必须与地球以至与宇宙间的一切物种和平共处,人类必须善待自然。这个觉醒虽说来得迟一点,人类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但是觉醒总比未觉醒好。可惜,不是全体地球人的觉醒,全球性的掠夺仍在继续。

于是,作为佛陀弟子,任重而道远。今天,我们不是在提倡人间佛教吗,积极参加到爱护我们共同生存空间的行动中,便是最慈悲的人间佛教,便是最伟大的布施。如果说大多数的佛子以前环境保护的意识是自发的,那么,现在是到了自觉的时候了。每一位佛教徒都应该是环境保护的宣传员和行动者,用布道传教的精神大声疾呼:爱护环境,善待自然!

因为我们是佛陀弟子,佛陀是人类环保意识的最先觉悟者和最高体现者!

单凭这一点就可以断言,佛陀是最伟大的圣者。环保意识深入人心之时,也就是佛的教义得到更大弘扬之日。 (完)(摘自《人海灯》卢继定)

佛教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的探讨

四、佛教应承担社会责任

依人间佛教的精神,佛教、佛教徒应尽的社会责任,在略有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应尽好普通人应尽的家庭、社会责任。这是每个佛教徒应尽的最起码责任。在家佛教徒应努力学习、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为社会贡献物质、精神财富。在家中孝敬父母,教育子女,和睦家族,关心帮助亲朋邻居、同学同事,待人热情礼貌,为人坦诚谦和。总之,要在家庭和社会上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无何亏欠而有所奉献的人,一个俯仰无愧的人。至于出家佛弟子,虽然不一定要直接承担家庭责任、担负社会工作,也应好好修行,做好寺院的优秀管理者、佛教徒的佛学教师,以报答家庭社会。

(摘自《中国佛学网》浮惠)

试论佛教戒律对
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四分律》列举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财、无耻、不敬等等。佛教认为,不饮酒能得许多好处。酒成了败乱道德的恶源,令一切人心生颠倒,失慧致罪,所以,佛教不仅禁止自己的信众饮酒,而且禁止教人饮酒,不得操持、沾染任何酒业、酒缘。《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说,在家居士不得做沽酒的行业,这一行业被视为不道德的邪业,为之必得恶果。

为了保持头脑灵敏,为了构造一个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都要持不饮酒戒,此戒最容易守持,但要做到终身不犯也需毅力。

《大智度论》中说:“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满分。于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随意受之。由此可见,我们可就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容易受持的一戒、二戒,乃至三戒、四戒,精进受持,渐渐达到五戒圆满。人人能够奉行五戒,一方面可以制止外界的恶行,另一方面还可净化内心的善行。佛教五戒中的伦理道德,与和谐社会的热爱集体、守法自律、爱心奉献、造福人民等不谋而合,有助于促进社会安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完)(摘自《佛教在线》周祝英)

 

佛教的财富观

2、出世修行 少欲知足

所以,佛法提倡的出世修行,是以俭朴的生活方式为原则。我曾去法国的梅村参观,那是由一行禅师主持的禅修中心。虽然法国的现代化程度很高,但梅村营造的氛围却简单而又自然。因为修行是为了断除烦恼、息灭妄想,在俭朴的生活环境中,物欲刺激相对要小得多,干扰也相对要少得多,心自然就容易静下来。

而奢华的生活,对财富的过多占有,都会使我们的贪著越来越大,妄想越来越多,从而对修行构成巨大的障碍。尤其当我们缺乏相当的定力时,更需要以简单的生活来减少物欲,借助环境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心。 济群法师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