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71)           
 

佛教慈悲理念及其现代意义⑥

此外,佛教的轮回思想也是慈悲的重要哲学基础。轮回的思想是印度文化思想中极其重要的特色。佛教认为,众生自无始劫以来,因为贪嗔痴的业力,在六道轮回中头出头没,永世不得超生。轮回被认为是生命的真实存在,无始以来,生命的本质就是如此,所以生命所受的苦并非一时一世,而是轮回有多久,痛苦就有多久。对于轮回无限之苦的体认,更加深了慈悲之心量。因为慈悲本来就是面对痛苦之时所兴起的一份同情,当人们面对无可回避且铺天盖地令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痛苦之时,如果他不麻木,那他会具有更广大的慈悲之情。佛教的慈悲精神并不止于悲悯的情感而已,因为轮回无限延伸了众生苦痛的悲观,更激发出人们求解脱之心切,只要能证悟便能得解脱,这是一份希望。因此,佛教的慈悲,便是由同情的情绪中超拔出来,慈悲行者就不再以情绪去感受这些痛苦,而是用智慧去观照痛苦。不仅能感受痛苦,更能理解痛苦,以及找出解脱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才可对症下药,如同医生的应病与药,这才是佛教的应机和对治。

(摘自《报恩》2009.2 孔祥军)

◇◇◇◇◇◇◇◇◇◇◇◇◇◇◇◇◇◇◇◇◇◇◇◇◇◇◇◇◇◇◇◇◇◇◇◇◇◇◇
关于设立世界“戒杀日”的倡议

现在的世界并不安宁,人类的战争、恐怖主义,还有地震、海啸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非典”、禽流感、爱滋病等各种疾病的流行,迫使人们寻找各种方法来应对这些天灾人祸。但是,有的实行以杀止杀、以暴制暴,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留更多的后患。按照佛教因果报应的理论,人类要想消除这些灾祸,就必须从源头做起,那就是必须要戒杀。考虑到人类的观点和习气早已养成,非一日能改变,但在一年或一月当中戒杀一天是不难做到的,因此我们倡议设立“戒杀日”,人们至少在“戒杀日”这一天戒杀。

(摘自《河北佛教》2007.1 心继)

☆☆☆☆☆☆☆☆☆☆☆☆☆☆☆☆☆☆☆☆☆☆☆☆☆☆☆☆☆☆☆☆☆☆☆☆☆☆

佛教十善与人生 ①

世俗一般人的想法,大多以为学佛和人生没有什么关系,甚至认为学佛有碍于前途和事业。他们既不会认认真真地去了解佛教的内容,也不肯学习佛门的典籍,只是凭着自己的狭隘意识,根据一些道听途说的传闻,把牛鬼蛇神的愚妄行为,统统纳入佛教,于是自己铸成一种牢不可破的成见。有些知识分子,虽也偶然阅读佛门论著,又是浅尝即止,仍然打不破自己狭隘意识的牢笼,一样为自己错谬的成见所束缚。所以有些人,指佛法列入世俗的哲学领域,当作一般学术研究,完全以己意而曲解佛法。其次有些人,视学佛为老年人的消闲活动,藉念经拜佛,打发寂寞无聊的余年,或作为逃避现实的精神寄托所。至于视学佛为消极悲观的迷信行为,就更是大有人在了。实在说以上种种观念只能表露各自的低劣认识,与佛法了不相干,佛教根本不是他们想象中那么回事。

佛陀说法的目的,意旨在使众生转迷为悟,同登觉岸,共证菩提大道,贵在依教奉行。一个佛教徒研究佛学,是为了使自己的修持如法如理,并非为满足求知欲。佛陀的教法,绝不是世俗的所谓什么思想,而是亲证亲见后的如实而说。世俗的所谓思想,在佛经上说,乃是第六意识的产物,是妄非真,所以在佛教的经典上,从未见思想一词。

(摘自《禅》2003.5 继禅)

◎◎◎◎◎◎◎◎◎◎◎◎◎◎◎◎◎◎◎◎◎◎◎◎◎◎◎◎◎◎◎◎◎◎◎◎◎◎◎◎

佛教的财富观 (22)

福田有三,首先是恩田,对有恩于我们的一切,都要怀着感恩的心去报答,包括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和众生恩。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他们不仅给予我们生命,并将我们养育成人,为三界中最胜之福因。而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师长的教诲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生存的技能的培养,都来自师长的教育。国土恩也是我们要铭记在心的,因为国家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提供了安全和福利的保障。再就是众生恩,世间生活是缘起的,要依赖各种条件,对一切有恩于我们的众生,都要知恩报恩。我们不仅要对人类要怀有感恩之心,对哺育我们的自然也要心怀感恩。一个心怀感恩的人,看到太阳升起时才会有感激的心情;听到鸟儿鸣叫时才会有欣喜的感受,否则就会忽略这一切的存在,更不会懂得去珍惜,去善加呵护。济群法师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