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76)           
 

佛教慈悲理念及其现代意义⑾

有助于完善人格,提高修养。佛教慈悲观念以利他为原则,强调要有利于他人,要为救济一切众生而致力行善,这与我们提倡的助人为乐、大公无私,一切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集体主义思想,也是相近、相通的。慈悲意识总是和道德感、使命感、责任感以及理想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越是有道德感、责任感的人,越是追求自我完美的人,就越容易产生慈悲观念。

有助于提高国民的素质。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必须建立在符合人性的本质和要求上。可以说佛教提倡的慈悲理念,符合人性的弱点与优点共存的本质、去恶从善的要求、离苦与乐的愿望,以及平等博爱的追求。提倡慈悲理念,必将有助于发扬团结和互助友爱的精神,有助于实践无私奉献、济世利人、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等美德善行,有助于社会公德的完美与职业道德的提高。(摘自《报恩》2009.2 孔祥军)

◇◇◇◇◇◇◇◇◇◇◇◇◇◇◇◇◇◇◇◇◇◇◇◇◇◇◇◇◇◇◇◇◇◇◇◇◇◇◇
佛教与和平

人类往往因为执着于“我”的看法、“我”的财富、“我”的利益、“我”的名位,因“我”而自私,因“我”而执着,因“我”而爱染,因“我”而纷争,“我”之一念,令人永不安宁。《法华经·譬喻品》说:“我见太重之人,喻如饿鬼。”因此,欲求世界和平,必须无我。无我才能大公,大公才能无私,无私才能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总统罗斯福问太虚大师:“如何才能和平?”大师回道:“慈悲无我。”可见,想要求得和平,正本清源之道,首先是消除心中的我执。

佛陀开示比丘:衣服不慎撕破,内心会懊丧;树叶在身旁掉落,内心毫不介意。实因衣服有我执而起爱染,树叶与己无关,不起爱染也。

为唤起世人舍除执染的错误见解,佛陀说法时,即以“缘起无我”的正见,纠正众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谬见,进而以无我的实践利益众生,以无我的精神处事待人。因为无我,则无对待;因为无我,则无颠倒。因此,无我感召的和平,才是根本的和平。

(摘自《人世间》总008 星云法师)

☆☆☆☆☆☆☆☆☆☆☆☆☆☆☆☆☆☆☆☆☆☆☆☆☆☆☆☆☆☆☆☆☆☆☆☆☆☆

佛教十善与人生 ⑥

②永离偷盗:依佛法的定义,凡不与而取他物,总皆名盗,如偷、劫、骗、胁迫、论诈,以至赌博、逃税、贪污等等,无不在偷盗含义之内。如上说种种,无论就世法佛法的观点来看,都是一种罪行,凡犯偷盗罪行者,不但为世人所不齿,国法也是所不容的。因其能使社会不安,人心不宁,甚或使人因失财而丧命,或导致他人家庭破败,眷属失和。偷盗的罪恶,仅次于杀生,所以有些国家,对盗窃犯,治罪特重,例如在沙乌地阿拉伯,凡犯盗窃罪的,不论取财多少,都要砍手断足,决不宽贷。足证偷盗行为,是人皆厌恶的,一个人无论在任何贫困的境遇中,都不应起偷盗的念头,存心去偷取他人的财物。若人人能以此自持,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宁社会,不是就可实现了么?

(摘自《禅》2003.5 继禅)

◎◎◎◎◎◎◎◎◎◎◎◎◎◎◎◎◎◎◎◎◎◎◎◎◎◎◎◎◎◎◎◎◎◎◎◎◎◎◎◎

佛教的财富观 (27)

在佛经中,还列举了十种非法谋财的现象。可叹的是,这些不法行为至今仍然存在,并继续危害着社会大众。

一、窃取他财:以抢劫、偷盗、诈骗等方式窃取他人财物,或将拾取的财物据为己有。

二、违法贪污:包括走私贩毒、倒卖军火及收受贿赂、偷税漏税等等。

三、抵赖债务: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欠债不还,以不正当手段抵赖自己的债务;一是侵吞他物,如故意倒闭或携款潜逃,从而侵吞他人的财物。

四、吞没寄存:以欺骗性手段,非法占有他人寄放或委托管理的钱财。

五、欺罔共财:在共同合作中,以巧立名目、伪造帐目等方式,将共同财产转移到自己名下。

六、因便侵占: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损公肥私。

七、籍势苟得:利用职权替人办事,从中捞取钱财。 济群法师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