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75)           
 

佛教慈悲理念及其现代意义⑩

四、慈悲理念的现代意义

在历史上,慈悲理念的意义不断得到新的诠释和新的发展,浸润人心,生发作用。佛教慈悲观念的提出,主要是缘起于对人类的局限性的反思,对人的生命脆弱性的关切,对人生苦难的忧患,这种以人为对象、以人的解脱为本位的人本思想,与以关怀人尊重人为特征、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是相互会通的,且有相互一致之处。在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佛教慈悲理念更具有以下崭新的现实意义:

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提升生活质量。慈悲是净化的爱、升华的爱,是无私而充满智能的服务济助,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更是成就对方的一种愿心,集合了爱心、智能、布施、愿力就是慈悲,将可去除我们的“贪嗔痴”的痛苦心灵。慈悲是无上宝藏,慈悲是苦难人生的依止,慈悲能熔化刚强的我执习气,化除贪欲、化除瞋恨心,保持喜悦和宁静,也促使我们走入人群、服务大众的喜乐性格,转化私我,开展宽广之心,达到心灵健康的有效治疗原理。(摘自《报恩》2009.2 孔祥军)

◇◇◇◇◇◇◇◇◇◇◇◇◇◇◇◇◇◇◇◇◇◇◇◇◇◇◇◇◇◇◇◇◇◇◇◇◇◇◇
佛教与和平

佛法着重于内心净化,认清世界不平等的根本,源于人们内在的无明我执,及贪求权力、名誉的欲望。由于贪染心的占有,彼此就会引起冲突,从而招来不息的斗争。佛法告诉我们,要根治世界的乱相,须从人类的心灵净化做起,在众生心中实现人心的和平,从实践佛法无我、慈悲、尊重、包容的教义,完成真正世界的和平。所以,佛法是和平主义的内容与力量。

以无我观致力和平

《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是纷争的根源。华文的“我”,旁边是个“戈”,暗喻“我”是引起纠纷的最大因素;英文的“我”,则是个大写字母,可见“我”是多么自尊自大!

(摘自《人世间》总008 星云法师)

☆☆☆☆☆☆☆☆☆☆☆☆☆☆☆☆☆☆☆☆☆☆☆☆☆☆☆☆☆☆☆☆☆☆☆☆☆☆

佛教十善与人生 ⑤

世间其他学说或宗教,虽各有它的人格标准,但或多或少,仍有欠缺,或嫌笼统而难以遵循,或嫌简略而不究竟,欲求圆满究竟,明确具体而又可遵循,则惟有佛教的十善。这不仅是佛弟子力求实践的至道,凡有向上,欲求得完美人品者,皆当奉为人生指南。现在仅就世间常情,依次略加论述如下,看看它和人生的关系是如何的密切。

①永离杀生:断众生命,名曰杀生,不一定指用刀枪等凶器而说,就是堕胎、自杀等等,都是杀生的罪行。如果说不可杀人,这是世人都能首肯的,若要人不杀害任何动物,就有很多人不肯接受了。实在依是非的标准来说,佛陀的教示,绝对正确,而人类所持的反对理由,则纯是从自身的利害观点上立论,而不知与一切动物,同是血气之属,皆有好生恶死之情,况杀害一物与杀害一人的心,是相同的。心性慈祥的人,不但不肯杀人,也决不肯任意伤残物命,平时素好肆意伤害物命的人,必是心地残忍,性情暴戾之辈。可证不杀生,是顺着人的本性立戒,人之所以亡失本性,乃因贪嗔痴三毒所致。若人人能断杀生,则社会上不但不会发生凶杀案件,世间也不会再有刀兵劫了。从因果上看,杀生害命,更是残忍已极,惨绝人道,因为你所杀害的,也许是过去父母,多生眷属,况众生皆有佛性,将来皆当成佛,我佛弟子,深知因果,故不肯轻动杀机。

(摘自《禅》2003.5 继禅)

◎◎◎◎◎◎◎◎◎◎◎◎◎◎◎◎◎◎◎◎◎◎◎◎◎◎◎◎◎◎◎◎◎◎◎◎◎◎◎◎

佛教的财富观 (26)

4、如法求财

前面说过,正命就是合理的谋生手段,也是修学佛法的八正道之一。将谋生方式作为修行的内容,足见其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生中的黄金年龄几乎都是在工作中度过。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将是最大的浪费;如果有意无意地造下恶业,就更是得不偿失。

什么才是正命的生活呢?作为公民,我们不能违背法律的规范;作为佛弟子,我们还不能违背戒律的准则。在家居士必须遵循的十种善行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反之,则是必须避免的十不善行。济群法师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