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84)           
 

因果关系对和谐社会的意义⑥

佛教有一句话,叫“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得道,披毛戴角还。”为官者也是在吃十方饭,如果不能恪职尽责服务于百姓,也是要‘披毛戴角还”的。“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也包含着这方面的道理。百姓无权无势,为官者自是容易欺凌。然而百姓易欺,因果难逃,时候到时,自有报应。这一句话是在提醒那些正在升堂的官员们,审理案件时要光明正大,公正无私,不要贪图一时利益而牺牲平民百姓的利益,更不要仗势欺人,为所欲为。在权力与百姓利益的天平上,要时刻以百姓利益为重。包容因果报应思想的宗教性,利用其超越时代性,借鉴其合理性,必能在社会各个层面涤除尘垢、标立风尚,进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如果人人都能畏惧因果、去恶从善,“小之可以成为自修之正人君子,大之自觉觉他化社会为良善,化世界为太平,转五浊而为七宝。”(《太虚集》)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通过道德力量的作用,有助于建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家庭,有助于养成遵纪守法、淳朴诚信的社会风气,实现个人道德、精神境界的升华和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完)(摘自《中华佛学网》)

☆☆☆☆☆☆☆☆☆☆☆☆☆☆☆☆☆☆☆☆☆☆☆☆☆☆☆☆☆☆☆☆☆☆☆☆☆☆

佛教是和平的宗教 ①

和平是一切幸福的基础,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追求向往。同时,和平也是佛教的创立之本,是佛子们圆成佛道的关键。佛门的“僧伽”,指的是和合相处、平等共修的僧众集体;佛教的“六和敬”,说的是僧团组织和合大众的原则;佛法的“涅槃”,证的是个体身心与整体法界和合一如的无碍境界。因此说,“佛教与和平”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话题,特别是在当前世界恐怖事件不断、战争阴云不散的动荡形势下来讨论它,就更加具有总结历史、指导现在、影响将来的深远意义。

佛教热爱和平。据《阿含经》记载,释尊曾经演说“七不退法”,从而熄灭了强国征战弱邦之心;他还数次派遣诸大弟子,为调解国家间的争斗而奔走、努力;更为感人的是,当强大的憍萨罗国率军攻打释尊的祖国时,释尊以大慈无畏的精神,三次出现在毗琉璃王的大军前,从而创造了单身一人三番劝退数十万大军的人间奇迹。

(摘自《法音》2003.9 释觉灯)

※※※※※※※※※※※※※※※※※※※※※※※※※※※※※※※※※※※※※※※※※

佛教的社会责任 ①

当今全球都面临着金融危机、能源危机、气候危机、恐怖主义威胁、宗教种族冲突、甲型H1N1流行,整个世界孕育着一种不安和的气氛。履行佛教的社会责任,缔造世界的和平与繁荣,构建和谐世界,是时代赋予佛教的神圣使命。中国佛教界近年就连续举办了两届世界佛教论坛,旨在弘扬“和合”精神彰显慈悲情怀,净化人的心灵,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

一、佛教承载文明,促进社会文明的责任

佛教倡导上报四重恩,即:父母恩、国土恩、众生恩、三宝恩。其中报众生恩,就是为人民服务。国土恩,就是报答国家的关爱之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等教义,五戒十善等戒律与现代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融通。如五戒不杀生体现了人类应对一切生命的同情与尊重,是自他一体的生命哲学;不偷盗体现了人类的正确的财富观和取得财富的合理性;不邪淫体现了人伦交往的纯洁性,是维护家庭稳定安乐的保证;不妄语体现了人的诚信准则和人格品行的端正。这些足以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摘自《法音》2009年第10期 耀正)

◎◎◎◎◎◎◎◎◎◎◎◎◎◎◎◎◎◎◎◎◎◎◎◎◎◎◎◎◎◎◎◎◎◎◎◎◎◎◎◎

佛教的财富观 (35)

我们的精神世界,主要由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人生经验组成。一个拥有美德的圣贤,不论处于什么样的时代,都能洁身自好;一个洞明世事的智者,不论遭逢什么样的人生境遇,都能从容面对。所以说,只要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我们就有能力抵御外界的一切干扰。

2、精神财富甚于物质财富

物质财富是外在的,虽然我们可能拥有房产、存折,拥有汽车、家电,但所谓的拥有,只是一份使用权或保管权而已。佛教说财富是五家共有,或是天灾,或是人祸,都会将它们化为乌有。所以,这些身外之物是虚幻不实的,随时都可能更换主人,而内在的精神财富才是我们真正可以依赖的无价之宝。

我们可能会失去财富,但不会失去智慧;我们可能会失去健康,但不会失去慈悲;我们可能会失去家庭,但不会失去爱心;我们可能会失去事业,但不会失去信仰。

济群法师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