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85)           
 

佛教是和平的宗教 ②

佛教倡导和平。在古印度,以杀戮征战收服诸多小国的阿育王受佛法感化,最终明白战争不能降服民心,改以慈政摄化、普及佛法;在中国南北朝时,国王石勒、石虎父子暴戾无常,残杀无辜百姓,一代大师佛图澄以慈悲化度,终于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为天下苍生赢得一份难得的和平;在中国的佛教寺院里,僧侣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晨钟暮鼓声中为芸芸众生祈求和平,而且还启建水陆道场、焰口佛事等各种大小法会来超度战死的亡灵、警醒好斗的众生;还有在国际间的宗教大会上,我们总能听到佛教领袖面向世界发出倡导和平、反对战争的声音……

佛教拥有自己的和平理念。从和平的对象上说,佛教认为,不但人与人之间应该无分族类、国界、信仰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就是人与自然环境、一切万物、所有生灵含识之间,也应该是和睦相处、平等相待。所以佛教主张“男女皆能为僧”、“四姓皆可出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不摄僧众,我亦在僧数”。佛教中有不坏鬼神村的戒律,佛弟子们“扫地不伤蝼蚁命,饮水远离水中虫”。

(摘自《法音》2003.9 释觉灯)

※※※※※※※※※※※※※※※※※※※※※※※※※※※※※※※※※※※※※※※※※

佛教的社会责任 ②

“四摄六度”的实质是在深入众生,投入社会活动,利益众生,净化心灵,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欲救护诸众生,足以培养人们具有赤胆忠心,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足以对民族的振兴、世界的和平、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佛教提倡道德劝化、淳化世风、净化人心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精神文明,是佛教对国家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发扬佛教慈悲喜舍的传统,承担济世度人的责任

承担慈悲济世的社会责任是佛教与社会最好的互动,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流的前提下,佛教更应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高扬人间佛教的伟大旗帜,践行佛陀慈悲济世的情怀,以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更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思想来回报社会,服务人群,积极投身到有益于民众的各种慈善事业中,如:海啸、雪灾、汶川地震,佛教界积极捐款、捐物,帮助灾区渡过难关,真乃灾难无情人有情,佛门有愿,大爱无疆。我们决不辱使命,真正起到扶危济贫、赈灾救难的作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人群的安乐和谐贡献特有的力量。

(摘自《法音》2009年第10期 耀正)

◎◎◎◎◎◎◎◎◎◎◎◎◎◎◎◎◎◎◎◎◎◎◎◎◎◎◎◎◎◎◎◎◎◎◎◎◎◎◎◎

佛教的财富观 (36)

如果智慧、慈悲、爱心和信仰也会失去的话,那只是由于我们不加珍惜而选择了放弃,选择了自甘堕落。我们叹息世风日下,叹息人心不古,事实上,这正是由于人们的精神世界贫乏所致。在今天,旧的价值观被推翻了,新的价值观却没有如期而至。在丢弃了“越穷越光荣”的口号之后,压抑已久的物欲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被无休止地激发出来。随着社会商业化的进程,人们的贪欲空前地膨胀起来:对奢侈品的需要,对财富积累的需要,对权利和虚荣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如此迫切,使我们来不及按部就班地去实现。俗话说,“财迷心窍”,当我们的眼中只剩下金钱的时候,不仅职业道德不见了,甚至伦理道德也不见了。

在金钱挂帅的旗帜下,很多人似乎已经忘却了精神的需求。正是这种忘却,使我们的内心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为什么今天的人对物质的需求如此迫切?对财富的积累如此贪婪?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内心世界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在指引,没有崇高的理想在驱动,没有坚定的信仰在支撑,甚至没有道德的力量在约束。为了追求物质财富,我们不仅忽略了精神财富,甚至以丧失精神财富为代价。当我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一片废墟之时,物质能否填补其间的空白?能否成为我们人生的无悔追求?

失去物质财富,只会使生活受到暂时的影响;而一旦失去精神财富,不仅会影响到我们一生,更会殃及后代。不难想象,一个精神空虚的父母会给子女什么样的教育?一个见利忘义的长者会给后代什么样的影响?所以,精神文明建设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因为我们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未来人生,影响到我们的子孙后代,影响到人类的发展前景。济群法师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