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86)           
 

佛教是和平的宗教 ③

现在再来讨论和平的实质。依佛法说,“内有不和不平之心因,外有不和不平之事缘,彼此互相影响,世界永无宁日。”由此可知,内在的贪瞋痴等诤因和外在的暴力、掠夺等诤事,都是障碍和平的逆缘。所以佛教主张以无我、慈悲的教义和道德感化力来转化内在的贪瞋痴等诤因,以平等、尊重的法制约束力来对治外在的暴力、掠夺等诤事。只有诤论的内因外缘同时被截断,才能够让我们享有和平与安宁。因此说,和与平,必须相依共进,只有从和谐合作的氛围中,才能进求大众的平等;只有在平等无别的基础上,才可求得和合大众的一致认同。

佛教推行善巧的和平教育。在佛教的戒律中,“羯磨”是僧众和合议事的方法。根据事务的性质和轻重不同,而分别有“单白”、“白二”,乃至“白四”的羯磨程序。而且在不涉及内部纠纷的事务上,一定要全体僧众一致同意才能决议通过,如果其中有一人不同意,即为“僧不和合”,则羯磨不成,“议案”不能成立。再有“自恣”是僧团中一年一度的检讨反省大会,在此集会中,要求每个人自我反省,并恭请他人监督检举。在这个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中,发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诫”的民主作风,以发挥整体和合的作用。总的来说,羯磨与自恣法的实行,既可凝聚大众的智慧,化解僧众之间的过恶、矛盾;又能营造和平一致的氛围,增强团结一心的力量。(摘自《法音》2003.9 释觉灯)

※※※※※※※※※※※※※※※※※※※※※※※※※※※※※※※※※※※※※※※※※

佛教的社会责任 ③

三、佛教的平等精神,促进世界的和平

众所周知,在历史上,因为佛教的学习和交流,促进了中华民族和韩国、日本各民族的来往,带动了文化科技的交流,推动着国家间的和平、互利,佛教的民族平等观,是没有国界的,所主张的民族平等,不局限于本国的民族之间,亦包括了整个世界所有的民族。实则佛教所提出的民族平等,正是要超越国族的界定,因为佛陀是要平等救拔一切众生的。民族的不平等之区分,从古到今都影响着世界的发展,对今天全球化进程也同样有着很大的阻碍。作为最早提出民族平等的佛教,无论从理念还是实际修证上,都一直致力于消除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如释迦牟尼佛应化的印度,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不平等社会,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姓的等级之分。试想,如果我们的世界各个民族都能够平等相处,不去妄执优劣高下,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无有贵贱尊卑之异类,历史上的战乱何从而起?今天仍为全球关注的局部民族冲突、民族纠纷,从何而起?当人类真正有一天,通过佛陀的指引,以佛教的理念,于诸众生起平等心。我想,我们的世界那时必将是一个和美的人间净土。(摘自《法音》2009年第10期 耀正)

◎◎◎◎◎◎◎◎◎◎◎◎◎◎◎◎◎◎◎◎◎◎◎◎◎◎◎◎◎◎◎◎◎◎◎◎◎◎◎◎

佛教的财富观 (37)

所以,我们要培养心灵深处的慈悲和爱心,培养生命内在的信仰与智慧。对于人生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财富,才是永远可以从中得到受益的源泉。

3、法财甚于世财

作为佛教徒来说,除了追求世俗财富而外,更要追求功德法财。什么是功德法财呢?那就是佛法。在《华严经》中,佛陀告诉我们:“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不仅供养如此,在我们所熟悉的《金刚经》中,佛陀还处处以较量功德的方式,告诉我们法布施的利益:“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所以说,无论是供养还是布施,功德法财都远比世间财富更为殊胜。

我们知道,世间的资产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之分,事实上,所谓的固定资产也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房产会折旧,设备会损耗,它们的使用寿命都是有限的。如果说有什么可以称为人生的固定资产,那么只有功德法财才是当之无愧的。功德法财似乎是无形的,但它却不会随着我们的死亡而消失,不会随着生命形式的转换而失去价值。不仅如此,这善的种子还会不断为我们带来丰厚的馈赠。从这个角度来说,法财对于人生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有形的钱财。济群法师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