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
“利和同均”的含义为:佛教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平等思想,这种平等不仅是众生的平等,还包括财产和利益分配上的平衡和均等。佛陀住世时就要求僧众,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必须要与大家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应厚此薄彼,使之发生利害冲突,或养成损公肥私的恶习。人与人的相处,只有在利益方面均等了,大众才能够彼此和睦共处,相互关心,否则,便会在僧团中引起利益之争,破坏彼此的团结。
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在全社会形成公平正义的氛围。这种公平正义就是要求公民在物质利益方面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所有的公民不分种族、宗教信仰,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以使所有的公民都能得到平等的对待。
“见和同解”中的“见”即是意见、见地或见解。佛教信徒在思想见解上,应当要和谐统一。特别是在修证的体验上,不能过分执著己见,要有真知灼见供大家分享。教团的力量才不会分化,否则,每个人都各持己见,自以为是,那么僧团的各项制度便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僧众之间也很难团结了。
思想见解上的一致,是保持僧团思想一致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首先应当是思想见解上的一致。思想见解一致了,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共处,家庭与社会才会安定团结。
从以上对“六和敬”与和谐社会的分析比较可知,“六和敬”精神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是相通的。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戒和同修”就有律治的精神;和谐社会是利益均衡的社会,“利和同均”就含有财富公平分配的理念;和谐社会是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理想目标的社会,“见和同解”则正是追求拥有基本伦理价值观念的一致和“团体精神”。至于“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则可以看作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团结、和睦、和谐关系的具体表现。“六和敬”精神虽然从佛教中提出的,但其内涵远远超越了佛教色彩,成为普通民众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如果人人都能按照六和敬的要求来与人相处,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成为和谐共生的人间净土。(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