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法义引导我们趋于寂静
提要:
■ 佛法法义引导我们趋于寂静
■ 外物少,杂念少,容易修空
■ 内心要寂静,佛门不能太热闹
■ 书法庄严,法可没有活起来
■ 佛教可不能被人作古董欣赏
■ 法的生命力一死亡,就不起任何作用了
■ 佛法讲“无寿者相”,何必祝寿凑热闹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法法义引导我们趋于寂静
“其义备足,归寂无为。”所有的法义都是引导我们趋于寂静,都是为了把我们的心修成像虚空那样广大,像虚空那样寂静。虽然空中会有种种缘生,但是对空本身来说,还是空无所有,寂静寂静。
外物少,杂念少,容易修空
所以我们修行人,尤其是修禅定的人,最好杂念少些,同时自己的东西,包括房里的杂物越少越好。在没有风寒的情况下,修禅定最好在露天修,一个大草坪,或者山上有这么一块空地,天地为大庐,那时你就会有种空无所有的感觉。环境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即使在房里修,一开始就要观想把房子空掉。
内心要寂静,佛门不能太热闹
同时我们应该要做到内心寂静,环境寂静,懂佛法的人就应该有这样的觉悟。佛门太热闹了,会变成游乐场所。有的寺院还特别喜欢吵吵闹闹,所谓香火旺,卖出的门票也多,丢进功德箱里的钱也多,这样寺院也变成搞钱的旅游场所了。
书法庄严,法可没有活起来
虽然按照老传统,大殿门口还是挂着“大雄宝殿”这块匾,但是佛弟子有没有大雄大力的精神呢?有的门洞上还写着“寂静”,佛弟子是不是做到了寂静呢?每个殿的两边都有挂着对联,对联的意义都很好,但是又有谁做到?都变了一种装饰品,不懂佛法的人只是欣赏这些古色古香的风格。客厅里挂着“以戒为师”的书法,挂着毛笔写的《心经》,是不是真的在以戒为师啊?有没有人在看《心经》啊?如果没人看,看不懂岂不全成了空架子?
说没有法,没有戒,但寺院还在啊,大雄宝殿匾还在啊,两旁对联还在啊,书法也写得挺庄严啊——如果没有佛法的理解,这跟死人的庄严有什么差别?好比人死了总要给他换一件干净衣服,可是人死了!
佛教可不能被人作古董欣赏
佛教事业有法才能活,没有法就等于死。没有法就没有佛教,只是供旅游的人欣赏的古董罢了,可是古董从来也不派用场的,如果把古董派上用场,就会有人把你骂死。一个仆人好心把古董去洗洗干净,擦擦亮,结果就被主人骂。古董嘛就是这样,只能看,不能用。
法的生命力一死亡,就不起任何作用了
现在佛教几乎也变成那样,你越把它看成古董,好像越受人欣赏,价值越高,叫作古代文化。你要想让它活起来,极力弘扬正法,努力培养人才,好好修行,就被人家骂。如今魔道当世,魔王波旬就是希望你把佛法变成古董。法的生命力一死亡,就不起任何作用了。
佛法讲“无寿者相”,何必祝寿凑热闹
为名为利,哄热闹,出风头,讲排场,离开了佛法搞另一套,全是在促使佛法生命力死亡。但有些人什么也放不下。有的老和尚退了位,到了80岁,乃至90岁,仍然放不下,要摆寿席,搞世俗一套,释迦佛当年有没有祝寿啊?佛法讲无寿者相,他寿者相执着得厉害,还在佛门里摆阔,简直在佛门里当起老太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