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断烦恼,先要认识烦恼,
闻法后要通过思维, 否则无从下手
提要:
■ 好高鹜远的人,基本的不要,高的又拿不着,空口谈境界,实把自己架空
■ 明心是理悟,要证悟才能了脱生死
■ 祖师的开示、法师的语录,不能看成比佛经还高
■ 佛教演变成人教,即使带点佛教气味,但也无法自觉觉他
■ 现今头一等大事是要把正法弘扬出去,把苗子培养好
■ 要断烦恼,先要认识烦恼,闻法后要通过思维,否则无从下手
好高鹜远的人,基本的不要,
高的又拿不着,空口谈境界,实把自己架空
而人们的思想也是紊乱,最容易看到的就是好高骛远,一开口就是境界很高的话。其实说这些话的人自己也不一定懂,听的人也不一定懂,可就是喜欢搞这一套。不管你是水平高的,还是初进佛门的,马上就给你讲这些话,结果基本层的还没有学好,高层的插进来,学的人头脑里一片紊乱。到后来大家都喜欢高,基本的东西不要,嫌太浅了。高的东西又拿不着,结果把自己架空。
明心是理悟,要证悟才能了脱生死
古时候的祖师一代一代把佛法传下来,这个功德是不可否定的。可是这些高僧大德修行的路线、他们得到的境界,是纯粹的还是混淆的,还得好好研究。就拿禅宗来说,一般都说古时禅宗开悟的人多,但是他们悟的是什么境界?又是什么水平?还值得研究。理悟是容易得到的,理悟就是他道理上明白了。而禅宗所说的开悟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要证悟。证悟要有禅定功夫,你口头上说得再好,没有用的。有许多开悟的偈子,理悟的人也能写得出来,这不过是语言文字上在翻跟斗,真正开悟是证悟。证悟,你写不出来。比如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还是说出来了,这是打打比方。
祖师的开示,法师的语录,
不能看成比佛经还高
从中国佛教的发展来看,没有离开过语言文字。禅宗祖师的开示就是语言文字,本来禅宗是不立文字,后来干脆就立起语言文字,不是有本《禅门日诵》吗?《禅门日诵》就是文字。而且佛经不念,称为不立文字,却立了一本《禅门日诵》。别的宗派也在演变成这种风气,现在有人就说,佛经不看没有关系,某法师的语录一定要看,佛经是佛亲口讲的,人说的话也不会比佛经高吧?人们心目中就逐渐就演变成祖师比佛还高。
古时候的修行人,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这倒是佛亲口讲的,但他们与佛比,智慧神通都差得远了。那些被称为祖师的,这又不是佛说的,是人对他们的尊称。结果后代的人佛经不看,尽看人写的东西,听人说的话,结果把佛教演变成人教。
佛教演变成人教,
即使带点佛教气味,但也无法自觉觉他
虽然演变成人教,总还有一点佛教的气味。可即使有点佛教气味,也许已经不懂佛教了。比如现在有些人一开口“业障啊”,还是带佛教的气味,那么问问他,什么叫业障?不懂的。
现在变成连什么叫菩萨都不懂,你问他“菩萨怎么解说”,他解说不出来,或者回答你菩萨就是“保佑我”,或者他用手给你指指菩萨像,“这就是菩萨”。菩萨意思是“觉有情”,自觉觉他,自己要觉悟,再帮助别人觉悟。今天佛门里的人常说,“你是菩萨,他是大菩萨,我也是修大乘法门的。”可一点觉悟的影子都没有,也就无法自觉觉他,不听佛法哪来觉悟呢?
现今头一等大事是要把正法弘扬出去,
把苗子培养好
我讲这些话,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得到明,明就是明白,你只有明白这些佛法道理,你才知道我们每个佛弟子都应该好好深入经藏,把正法弘扬出去,这是现今第一等大事。今天佛法还没有灭,总算还有几根苗子,应该说还是有希望,赶快要把这些苗子好好的培养成长。
要断烦恼,先要认识烦恼,
闻法后要通过思维,否则无从下手
修行人真正的修行功夫是看他禅定的水平。闻思修是学修路上必经的路程,也是必要的手段。你首先要听法,听法以后,要经常在脑子里把听到的法好好的去温习,去思考,这样就会越想越明白。思考过程中必然会联系实际,比如听了法知道要断烦恼,但你不明白什么是烦恼,你也无从下手。所以能海上师说:“要断烦恼先要认识烦恼。”怎么认识呢?要通过思惟你才知道:我刚才的念头是什么烦恼。思惟越细,你明白得也越细,非但能断粗烦恼,而且还能断细烦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