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29-6)(总第166)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

傅味琴讲于太湖法雨山佛学苑 2008.4.28

父母讲得对的,应该听;父母讲得不对,
不应该听,佛教的孝道是平等、慈悲的

提要:
 ·儒教说“父母在不远游”,等要去京城做官抓功名了,又鼓励你远游,真是
  矛盾百出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儒教的孝道非常狭隘、残酷
 ·父母讲得对的,应该听;父母讲得不对,不应该听,佛教的孝道是平等、慈
  悲的
 ·父母总是把子女当作自己手里的喇叭,他喜欢吹什么曲调就吹什么曲调
 ·何必一定要儿女满足自己的愿望,让自己快乐?
 ·父母还是凡夫众生,烦恼泛滥,哪会不犯错啊

儒教说“父母在不远游”,等要去京城做官抓功名了,
又鼓励你远游,真是矛盾百出

儒教讲“父母在不远游”,如果佛弟子接受了儒教思想,还会出家吗?出家是要度广大的众生,佛自己就是游化诸国的嘛。儒教真的做到了父母在不远行吗?儒教最最抓的是功名,那些去京城做官的人,还不是离开了父母?等到要去抓荣华富贵、抓功名了,就不存在“父母在不远游”了,还是鼓励你远行,真是矛盾百出。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儒教的孝道非常狭隘、残酷

儒教也讲孝道,可是非常狭隘、非常残酷,而佛教讲孝道是非常慈悲的。儒教经常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子不得不亡”,你是我生的,我叫你死你就得死,否则你就是不孝,根本不跟你讲道理,好像子女是他的私有财产。儒教有慈悲思想吗?我曾经听到京戏里几句唱词,令我终身难忘。一个爸爸要杀儿子的头,实在不忍心下手啊,他唱得很痛苦:“堂上娘亲等孙头。”意思就是:你别怪我,如果我不杀你,不把你的头送到你祖母那里去,我不孝啊。

父母讲得对的,应该听;父母讲得不对,
不应该听,佛教的孝道是平等、慈悲的

佛教可没有这种思想,所以说佛教比儒教伟大。如今佛门出现一个怪现象,佛门弟子竟然不学佛教,去学儒教,你学到后来你的心也渺小了。佛教是尊重客观,讲究现实,讲究慈悲、平等,对于是非好坏全要分清楚,佛教是最讲原则的。我常说这句话:不能把原则作交易。

佛教讲的孝道是:父母讲的话对,你就听,你总要让父母高兴,而且听了对你有好处啊。如果父母走错了路,思想品德很坏,跟你讲的话错了,你非但不应该去做,也不应该听,这才叫做平等。父母讲的话对的也听,错的也听,这叫平等吗?平等要两面摆平。

父母总是把子女当作自己手里的喇叭,
他喜欢吹什么曲调就吹什么曲调

现在的父母私心杂念很多,观念不正确,心肠狭隘,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这是儒教思想的遗毒。外国人虽然没有学过儒教,可是这种自私的心态所有众生都有。外国人从前说过一句话:父母总是把子女当作自己手里的喇叭,他喜欢吹什么曲调就吹什么曲调。

何必一定要儿女满足自己的愿望,让自己快乐?

举个例子,今天的社会是婚姻自由,否定了从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儿女自己挑选,挑错了人,将来也是自己负责,可是也主张尊重老人。子女找好了对象,结婚前征求一下父母意见,有几个父母的观点是正确的?有的父母不喜欢儿女找的对象,怎么也不同意,弄得儿女苦得不得了,有的儿女就冒火了:“你说那个好,我就不嫁给他,你嫁给他好了。”这是父母逼着子女冒火的。是他们两个人作夫妻,不是你跟他作夫妻啊,何必一定要儿女满足自己的愿望,让自己快乐?那你怎么不照顾照顾儿女的快乐呢?

父母还是凡夫众生,烦恼泛滥,哪会不犯错啊

从客观事实来看,父母还是凡夫众生,有些父母根本不信佛教,不懂佛法,也根本没有在修行,就是信佛的父母他们是不是在修行啊?断烦恼才叫修行。父母自身烦恼泛滥,哪会不犯错啊?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孩子哭着回家,说:“隔壁邻居孩子打我。”妈就说:“你这么没用,白给人家打?你不会打他吗!”因为父母本身心量狭隘,没有宽容人的修养,动了瞋恨心了。

童年的天真是非常珍贵的,孩子看见邻居的小朋友来了,总是把最好的玩具拿给他玩。过一会儿妈回来了,邻居孩子看见大人回来了总有点紧张,想回去了,孩子就把玩具塞给他,“这个你拿回去玩儿。”你看多么天真纯洁、多么友好。

邻居孩子看见妈脸色不好,也不敢拿。等到邻居孩子一走,妈就马上“教育”孩子,“这个玩具很贵的,妈是买给你玩的,你怎么可以给别人玩啊?”这算什么教育?不要把父母的话看成百分之百是正确的,也不要看成每个家庭都是高尚的,否则你何用学佛法?

再举个例子,从前买东西都要票,什么糖票、布票、鱼票、肉票……全是凭票购物。一个孩子从菜场买菜回来,妈觉得奇怪:“我们是小户,根本买不到大鱼,你怎么拎回一条大鱼?”孩子说:“我是看见人家不注意,自己拿的。”妈就说他:“啊呀,你怎么好随便拿人家的?”这句话不错,但是后面再看看这条鱼:“这条鱼倒不错。”这种事情现实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吧,一面否定,一面赞叹,孩子以后还会拿,因为妈说的“这条鱼不错”。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