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有的自称皈依三宝的佛弟子,连皈依二宝都算不上,
他们是只要佛只要僧不要法
·听法当成是听相声,这样的法在他们身上能起什么作用?
·禅宗的不立语言文字,实际上并没有离开语言文字
·称“法师”,却说“我这从不讲法”,可是对儒教又讲得特别起劲
·身为佛弟子,却用儒教对抗佛教,让人不要出家
·对法不感兴趣,也是受了佛门里长期不要法的风气的影响
有的自称皈依三宝的佛弟子,连皈依二宝都算不上,
他们是只要佛只要僧不要法
我们最操心的是,现在佛门里,皈依三宝成了空话,他们只皈依两宝,其实真正讲起来连皈依两宝还不够格,他们别说皈依的道理不懂,连皈依的样子都不像,只能说,他们只要佛只要僧不要法。
很不好理解啊,你明明是皈依三宝,为什么不要法呢?说,“他们没有听到佛法呀,听到佛法也会转过来的。”这话当然不错,你们听到佛法了,不是都转过来了?但是还有的人听到佛法了,也转不过来。有些人来小住小住,佛法也听了七八天,乃至于一两个月,有的人听得更多,他们怎么转不过来呢?后来我才明白,实际上他们并不是来听法,他们是来看看老师。
听法当成是听相声,
这样的法在他们身上能起什么作用?
从前我也没有深刻去研究,我只说了一句浮面的话,“我这老头子有什么好看的。你真要看老师,我就坐好了,像泥塑木雕,你看吧。”他们来了么不敢不听法,听的时候也高兴,说:“听别人讲法我高兴不起来,听傅老师讲法我就高兴,因为傅老师讲起法来有点像侯宝林。”他们的高兴不是从法上产生的,即使法上也产生了一点作用,过了一天就没了,一回家就没了,听到的法对他们起什么作用呢?基本上还是只要佛只要僧,不要法。
禅宗的不立语言文字,
实际上并没有离开语言文字
为什么会致成这样呢?我今天早晨在想这个问题,我看,还是三世因果看问题。这些人可能前世的时候他们也不要法,前个前世也不要法。只有在唐朝的时候,佛法兴了一个时期,到明朝就不行了。明朝出现了很多菜公菜婆,他们专门吃菜,就算修行。
从前禅宗兴起来的时候,禅宗是摄受上根上智的,这是一个特别法门,虽然他们提出来不立语言文字,其实他们都是有根机的,禅师的开示不是语言吗?禅师的开示也是从佛法来开示啊,六祖惠能照样讲《金刚经》,其他的禅师还讲《楞严经》啊,说是不立语言文字,实际上并没有离开语言文字。后来就干脆有文字了,天天念《金刚经》,《金刚经》不是文字啊?《楞严经》不是文字啊?还搞了一本叫《禅门日诵》,还不是文字?
可是“不立文字”这个话一提出来,后世的人就发生了偏见,以为不立语言文字就等于不要听法──听法是语言,也不要念经──念经是文字。可是你有这个根基吗?
称“法师”,却说“我这从不讲法”,
可是对儒教又讲得特别起劲
禅宗兴过了,后来念佛法门兴起来了,念佛法门后来也是不要语言文字,他们怎么说呢?“念经不必求懂”,“只要念就能往生”。有的还称大法师,他公开宣布,“我这儿从来不讲经。”可是他们也没有离开语言文字啊,他们的语言文字不是放在佛法上,却放在儒教、道教上。现在不讲经说法的“法师”,他也写啊,也讲啊,你们去看看他写的东西讲的东西,全是儒教。
身为佛弟子,却用儒教对抗佛教,让人不要出家
而且他用儒教思想跟佛教思想大大对抗,比如说他劝导人家不要出家,他是以儒教的家庭为重点。既然你主张不要出家,那你自己为什么出家?现在更加发展了,“只要一句,样样不要”,就是说只要一句佛号,法都不要了。
对法不感兴趣,
也是受了佛门里长期不要法的风气的影响
这种情况,“冰冻三尺,乃非一日之寒”,从唐朝到清朝,清朝到民国,形成这么个风气,如今传遍了整个中国的佛门。这几百年之内,假如我们每一世都做人,每一世都有善根,每一世都到佛门里走走,就是受这个影响,到了今世了,这个习气根深蒂固了,很厉害,就形成了对法不感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