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首页 > 佛学讲记 >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59-2)(总第434)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

傅味琴讲于太湖吉祥寺法雨山佛学苑 2008.11.23

释迦佛在苦行中修禅定,断除了种种贪求,获得了殊胜的静虑

提要:

  • 戒律束缚的是人身上的恶,恶束缚了,好的才能解放

  • 五戒保人身,能持戒,不干坏事,就不会有恐惧、忧恼

  • 禅定乐包括人世间一切乐,释迦佛也是从禅定中获得了圆满的智慧

  • 有人说释迦佛六年苦行是错的,难道他的智慧比释迦佛的智慧还要高?

  • 释迦佛在苦行中修禅定,断除了种种贪求,获得了殊胜的静虑

  • 只有离开享受的环境,才能放下享受的习气

戒律束缚的是人身上的恶,恶束缚了,好的才能解放

一听到戒,过去对戒总是有一种不恰当的评论,所谓“清规戒律束缚人”。这句话没有说清楚,我们佛教的戒律是束缚人身上的坏东西,好比警察把强盗小偷抓到牢房里去,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保护人民的利益。过去有些人对佛教大为攻击,进行诽谤,这些人实在太无知。不了解情况,就没有发言权,为什么要开口乱说话?事实胜于雄辩,戒是戒掉你坏的习惯,改变你坏的行为,使好的得到解放。因为坏的不消除,好的就要受到束缚。有句话:坏的不走,好的不来。好比一个人身上有了坏的细菌,你不把它消除,这个人会健康吗?拿如今的事实来说,大家都知道,全世界这几年来都在提倡戒烟运动,那么戒到底是好还是坏啊?

五戒保人身,能持戒,不干坏事,就不会有恐惧、忧恼

我们佛教讲的戒律,拿五戒来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个“不”,是好事还是坏事啊?戒是给我们安全的保障,戒能使我们从痛苦中解放出来,所以佛教的戒称为“解脱戒”。你不做“杀盗淫妄酒”这五件坏事,你就能够从三恶道中解脱出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人道的标准。一个受戒的人,既不杀又不偷盗,就没有什么恐惧,也就没有什么忧愁苦恼,一个不犯法的人恐惧什么,苦恼什么呀?所以戒能使我们到最安稳的地方。

禅定乐包括人世间一切乐,释迦佛也是从禅定中获得了圆满的智慧

定呢?世间上最大的快乐是禅定的快乐,禅定的快乐能包括人世间一切的快乐。修禅定的人,是一个聪明有智慧的人,一个不知道修禅定,或者知道要修禅定而不修,那岂不是一个愚蠢的人?释迦佛智慧圆满,从哪里圆满的?是从禅定中圆满的,六年苦行可不是白修的呢。

有人说释迦佛六年苦行是错的,难道他的智慧比释迦佛的智慧还要高?

有人说:释迦佛六年苦行是错的,所以他后来出了山洞,结束苦行喝牛奶了。这句话我看要研究研究,如果你这句话对,除非你的智慧比释迦佛六年苦行期间还要高。我想最多这么理解,长期的苦行是不恰当的。

释迦佛在苦行中修禅定,断除了种种贪求,获得了殊胜的静虑

释迦佛在苦行中修禅定,才能得到殊胜的禅定。我们为什么要尊重释迦佛、恭敬释迦佛?因为他六年苦行获得了甚深的静虑。甚深的静虑从哪里来?要断除一切贪欲。释迦太子六年苦行是断除了种种的贪求。只有修苦行的人才会对世间上的名和利,乃至于物质享受放得下。

只有离开享受的环境,才能放下享受的习气

现在人越来越放不下了,越来越在创造自己享受的条件。每个众生心里都有贪享受、在享受中求快乐的习气,你在这个环境里能放得下吗?你只有离开这个环境才能放得下。好比从前学政治的时候有句话,“用资产阶级的思想去改造资产阶级,那是行不通的呢”。即使现在开放政策,大家可以发财致富,但是说到底,我们还是反对拜金主义,一切都要有道德观念。拿医生来说,首先要有医德,搞假药、巧立名目多收病人的钱,也不对吧?即使你这样能发财发得快,国家也反对的。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