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八十六问:思苦有何要义?此间应如何思法?
答:经论中说:思苦能于轮回起厌离心,思苦能折骄慢,思苦能于他有情起悲,思苦能止恶修善。此言思苦功德,极关重要。
应如何思法?当思自己虽从恶趣苦中出离,而获此善趣(人身)。若继修离十不善法戒,奉行十善,虽能从恶趣苦中获得出离(粗分),而得到善趣果位,然而未得断除苦根──惑业烦恼,不能出离轮回。未知苦谛,不离苦性故。故当思流转中总苦:如龙树亲友书中所说六苦,当谛思之。所谓六苦:一、轮回无定,二、不知满足过患,三、数数舍身过患,四、数数受生过患,五、数数高下不可保信,六、共住友伴不可保信(每种苦之概要,详明灯颂自释中)。
若具体思维,当思别苦。此中摄恶趣苦、善趣苦,恶趣苦应如前下士道中思恶趣苦法门而谛思。此间思恶趣苦后,当继思善趣苦。此间依上师教授,先思人中苦,因八苦除末(取蕴苦),七苦主要依人而生。又七苦之次第,修时先取于人最有感受者,提前思修,次思修生、老、病、死等苦,此为上师要诀。一、人中苦:(一)谋生之苦,(二)爱别离苦,(三)怨憎会苦,(四)求不得苦,(五)生苦,(六)老苦,(七)(八)死苦。(详明灯颂自释);二、思惟非天苦(即阿修罗苦)(详明灯颂自释中);三、思惟天苦,分二:(一)欲界天苦,(二)上界天苦(亦详明灯颂自释中)。取蕴苦:五取蕴又称有漏蕴,凡成苦谛者,称为有漏。有说凡有漏,皆行苦性。依烦恼贪着现蕴,始取后蕴,故名取蕴。依烦恼而成蕴,依蕴而起以后烦恼。总之依受五取蕴,为生老病死所依,能引今后二世中,苦苦及坏苦二者。但成取蕴,由惑业自在,皆是行苦。八苦最当思维生苦及行苦性,始生起出离。思此二苦,始能破有漏蕴,始能出世间。但思老死等苦,惟心生凄惨,而不能出世间。于此有漏蕴辗转相续之轮回世间,心生厌离,乃真出离。平常失意,非真出离。(苦苦、坏苦详明灯颂自释)。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