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问答(一○四)


造作恶业后诚心忏悔还会受报吗?①

关于业力能否忏悔的问题,我们首先不能存有自性见。因为业也是缘起的,是无自性的。既然是缘起的,必定可以对治,这一前提应当确定。否则,将业视为固定不变的力量,显然不符合佛法的缘起观。至于能对治到什么程度,因涉及诸多因素,不可一概而论。

业力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造业过程中形成的心行力量,一是由此行为带来的客观结果。

我们每造一次业,都会在内心埋下一颗业种子,或者说打下一个心结。同时,对方心中也会产生相应的力量,如愤怒、怨恨等。修行,可以将自己内心留下的痕迹抹掉,却很难消除对他人构成的伤害。比如曾和别人结下怨仇,虽然我们已将这些恩怨放下,不再怀恨在心,但对方未必因此而消除敌意,因为我们所能忏悔的主要是属于自己的业种子和心行力量。当然若我们犯错后立即忏悔并诚恳道歉,也可能会瓦解对方的怨气,双方前嫌冰释,“相逢一笑泯恩仇”,但事情未必都那么尽如人意。再者,我们无始以来造作的恶业难以计数,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言:“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如果今生成就阿罗汉果,或是带业往生,如何来得及一一道歉呢?更何况,对方还未必接受我们的道歉。

佛陀在世时,央掘魔罗因邪见杀了九百九十九人,后得佛陀度化,出家修行并证得阿罗汉果。作为证果的圣者,已彻底断尽烦恼并解决了自身的心行问题。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向他扔石头表示愤怒。这就说明除自身心行上的结果之外,还有外在的结果。即使我们至诚忏悔,也只能使自身得到清净,很难将对方心中的种子一并消除。正因为如此,目犍连尊者才会受报而死,佛陀也会因业报而头痛三日。否则就无法理解这些现象,难道佛陀的修行还不足以抵消业力吗?或是佛陀的忏悔还不曾修习圆满吗?

(摘自《学佛问答》济群法师)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八十八问:生起出离心之量?生起出离心之要点?

答:宗喀佛说:“见轮回中各种妙享受,即如欲呕吐者,此乃出离心生起之量。”如亲爱者拂我意,即欲往寺庙中修行,此非出离心。不久时移势易,情形改变,将于此亲爱,倍生贪著故。于人于天,皆不愿受,始是出离。生起出离心之要点:应知若未寻得方便生起出离心,菩提心不能生起,如前已说,则任修密乘生圆二次,皆为有漏蕴摄,不能得解脱道,此乃文殊菩萨教导宗喀巴大师语。若未生出离心、菩提心,别求一种秘法而自成佛,过去菩萨岂有如是成佛的吗?不生出离心、菩提心,唯求成佛者,与求名求利者何异?以此应从取蕴性之轮回世间中,而得解脱,获证佛位。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为什么要学佛? ⒂

憎恨心从何而来呢?憎恨心是因为不满意而引起的。什么叫不满意呢?一旦想要的东西得不到,你就不愉快。当你不愉快的时候,你就寻找:“我为什么得不到呢?因为他得到了我才得不到了!”其实即使别人得不到,也未必就是你得到啊。为什么呢?还有其他好多追求者呢啊!为什么不是他们,而偏偏是你得到呢?

人是很自私的,很傲慢的。自己认为,只要拥有者没有得到,那“这就是我的”了!所以,对这个得到者产生了极强的嗔恨。痛苦啊!然后想尽一切办法报仇。可是,报了仇,从此就了事了吗?不是的!你给他所带来的一切痛苦,一段时间以后将会十倍奉还给你!这样一来,怨怨相报何时了呀?(摘自《法雨清流》夏坝仁波切 著)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