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问答(一一五

问:白衣居士是否只能证得阿那含果?

答:在家人也能够证悟阿罗汉果。然而证悟了阿罗汉果的在家人必须在证悟阿罗汉道果当天就出家,不然他就肯定会在当天般涅槃。(帕奥禅师)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九十六问:“持戒”应如何修学?②

答:答:三,放逸为犯堕之门:放逸之对治,谓以自为缘,所作诸罪,应生羞愧!及以他为缘,念为他所呵责,而当生羞愧!并应生起正知正念,具足惭愧,防护三门,毫不放逸。当知因失正知正念,故始放逸而毁戒。故行住坐卧,皆应自知,在作何事,有如寻人,能忆形貌,是为正念,见即认识,是为正知。随时能生惭愧,则不放逸,不犯诸罪。

四,多烦恼为犯堕之门:烦恼炽盛,应有对治,须先认识烦恼为仇敌,伺其出时,即以正知正念为指以指之,乃以方法战胜彼,而求解脱。如对治贪,以不净观(详俱舍瑜伽中);对治瞋,应观慈心或修忍辱;对治痴,应知一切法依缘起,决无不依缘,而自能成立之实我,此执实我之俱生我执即痴。故以依缘故无自性之无我慧观对治之;对治我慢,(自作高想)应分别观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广说六十四界),究在何处,悉不可得,有何骄慢!有为法如心所等,无为法如空大皆于人身中,且有而不知其究在何处,唯了知其名而已;对治疑,疑理方是烦恼所摄,虽是证空,始能断疑。然于敬信三宝,业果之理趣起疑,则坏善根,为害极大!故应常思三宝功德,以对治于三宝不敬,常阅贤愚因缘经等圣言量,及释量论因明,成立三世业果之理,与自耳闻目睹关于业果之现前事实,以对治于业果理趣之疑,并常以正念正知为警,见何烦恼生起,即依何法对治之。如贪一物,不加对治,又思此物形式,成处无一不好,较我以前所有者皆好,遂贪欲滋长,成无可治(力薄不能对治)。当令烦恼之起,如水上画字,随画随灭,莫令留痕;无记心,令如土上画字,不久即减;善心,令如石上画字,永垂不朽(出离心、菩提心等),此乃最要口诀。(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为什么要学佛?(26)

究竟的快乐方法之一:修戒学

这个戒就是戒律,有人认为:哎呀,你是比丘啊,有那么多的戒律,是不是很难守啊?我说:你说错了,因为我从来没有把戒当作捆绑自己的一种枷锁,而是把它当作庄严自我的,比金银珠宝还要超出百倍的庄严装饰。由此二百五十三条比丘戒,使得我的行为和言谈举止非常的规范和完美,没有缺点和漏洞。因此,有了菩萨戒十八根本戒或者二十八根本戒或者四十五堕戒等等的话,不仅仅是行为和言谈举止,包括心里的动念在内都会非常的清净、完美、规范。戒不是用来捆绑自己的,而是用来庄严自己的。所以说让我感到非常的庄严。

那么这个戒是以什么样的方法来规范自己起心动念、行为和言谈举止呢?无论是别解脱戒、还是菩萨戒、还是密宗戒,它们都是通过约束的方法来让你规范行为、言谈举止和心里的动念。实际上就像调伏一匹野马一样,首先通过用绳子来把它的四肢全部绑紧,然后再由许多人来抓住它,调伏它。同样,咱们这种淘气的心现在也是非常的野,需要调伏它。那用什么方法来调伏它呢?就是用戒律的方法来调伏它。只有通过戒律,才能驯好咱们这个心马,才能够让行为、言谈举止、起心动念达到完美,这就是第一步──戒。

那么只要有戒就行了么?不,还要有定。

(摘自《法雨清流》夏坝仁波切 著)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