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问答(一一七

问:一般说“五无间罪”是不可忏悔的,而在《普贤行愿品》中却说能消除五无间业,该如何理解?

答:“五无间罪”所有罪行中最为严重的,但现在要犯,倒也很不容易,这一点请大家不必过于担心。佛陀已经入灭,不会有机会出佛身血;找一个阿罗汉来杀也很难;破羯磨转法轮僧,破坏僧团的团结,在家人没有资格;只有杀父、杀母这两条可能做得到。佛法所讲的可忏与不可忏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定,而对真正通达了空性的人来说,罪业本身也是没有自性的,之所以讲有些罪业不可忏悔,主要是为强调这种罪业的严重性。

以声闻乘的观点来看,有“定业”和“不定业”两种罪业,有心造成的罪业,会成为“定业”;无意间造下的多属于“不定业”。定业是指受报的时间和程度都已决定,而不定业则还没有确定。但通过忏悔,定业也可转化为不定业。在《药师经》、《普贤行愿品》等大乘经典里都提到这一点。说不可忏悔,是要我们明白是罪业的严重性,从而生起警戒的心。但佛陀是慈悲的,因此又开设一些方便之门说可以忏悔,这样我们才有希望。(济群法师)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九十八问:发心为入大乘之门,然而有说,波罗密多乘(显),以发菩提心为入门;密乘以灌顶为入门,是否应理?

答:入大乘与大乘不共道(密),于上士道中,如入宫殿,无门焉得入。此门为菩提心。因波罗密多乘,以因为道,果金刚乘,缘佛果相为道。非二者为因果关系,乃二者以菩提心为王。吾人欲入,试问已发菩提心否。说波罗密多乘以菩提心为入门,密乘以灌顶为入门者,是不知平常灌顶,但种习气,得随顺灌顶,非真实灌顶。亦有说密乘以守戒为主,异说甚多。

“灌顶”含得权之义,谓得听闻、修习之权力。勿疑已得之灌顶,是否已得,但真得清净灌顶与否,尚须观察。昔阿底峡尊者与印度大善巧阿扎惹谈论彻夜,弟子问尊者夜谈何事?答说:“谈家乡事,惟有一事堪异,有修无上密喜金刚法者,将得声闻果,且有堕恶趣之虞,盖被退失菩提心也。”吾人闻此,宜极猛省!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为什么要学佛?(28)

亲近善知识之理按照《菩提道第广论》来说,有如下几点:

1、所亲近的对象善知识应具备的德相;

2、亲近者弟子应具备的条件;

3、亲近善知识的胜利功德;

4、不亲近善知识或不如法亲近善知识的过患;

5、心里如何亲近善知识;

6、行为如何亲近善知识。

大概总共有此六个部分。

然而《掌中解脱》中用四个方面来讲: 

1、亲近善于知识的胜利功德;

2、不亲近善知识的过患;

3、心里如何亲近善知识;

4、身体的行为如何亲近善知识。

总之,这种修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宗喀巴大师说,一切修道之根本是如何修亲近善知识之理。说是一切修道的根本中的这个“根本”两个字非常重要,要是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修任何一个法都不可能得到任何一个成就,所以说学佛者必须拜师。没有师父或没有如法的亲近善知识,不会得到任何一个功德及增长。

然后就要修暇满人身难得,要知道现在咱们得到的人身就有“八暇十满”这么好的条件。然后,咱们要充分了解咱们人身的无比价值,并能够充分发挥具有无限作用的人身价值。然后要明白人身虽是无价之宝,可是它很短暂,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生命,因此要取“大义”。这个暇满人生难得之法,将来我也会讲怎样才能做到。人生有意义就如这样所说。(摘自《法雨清流》夏坝仁波切 著)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