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问答(十三)
                赵朴初 答

  问:缅甸前几年举行第六次结集,是怎么一回事?

答:佛逝世一百十年后,在吠舍离国僧团中有关于戒律上的争论,于是长老(僧龄高的称长老)耶舍(Yasa)召集七百位学德兼优的僧众,依据律藏,断定当时争论问题中有十件事为非法。这是第二次结集。

根据南方佛典记载,佛逝世二百三十五年后,阿育王时代,有很多外道(佛教之外的教派)的人混入佛教徒中,混乱了教义,于是在阿育王支持下,以国师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ta Tissa)为首的一千比丘在波吒利弗城(Pataliputra,即今天印度比哈尔邦首府八纳(Patna)诵出三藏,以清除外道掺杂进去的东西。这是第三次结集。

根据北方佛教记载,佛逝世后四百年左右,在大月氏国迦腻色迦王(Kaniska)统治西印度时代(图1),以世友菩萨(Vasumitra)为首的五百比丘造论解释三藏,共三十万颂,九百多万言,其中一部就是《大毗婆沙》(Mahavibhasa),是一部重要的论。这是第四次结集。

距今一百多年前,缅甸明顿王邀集众多比丘校勘巴利文三藏,并将三藏全文和校勘记刻在石碑上,现仍保存在曼德勒城。他们称为第五次结集。

1954-1956年缅甸联邦政府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涅槃二千五百年,发起第六次结集,邀请缅甸、柬埔寨、锡兰、印度、老挝、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等国的比丘二千五百人参加。他们进行了两年工作,根据各国的各种版本和明顿王第五次结集的校勘记,对巴利文三藏进行严密的校勘,印成了最完善版本的巴利文三藏(图2),被称为“第六次结集”。

问:什么是巴利文?

答:巴利(Pali)是古代印度一种语言,是佛陀时代摩揭陀国一带的大众语。据说佛就是用这种语言说法的,所以弟子们也用这种语言记诵他的经教。巴利语虽然早已不通用了,但是靠了佛经而保存了下来。巴利就是经典的意思。古代印度人民有一种传统习惯,就是把典籍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背诵下来,而不重视书写。根据《锡兰岛史》记载,公元前一世纪时候,才在锡兰开始传写。到公元五世纪,摩揭陀国三藏法师(通达三藏学者的称号)觉音(Buddhaghosa)到锡兰,重新用锡兰的僧伽罗文字母把巴利文三藏全部记录下来(一说觉音在锡兰时将当时保存很多的用僧伽罗文写的注疏译成巴利文)。原来的巴利文字母已经不存在,现在缅甸、柬埔寨、泰国的巴利文三藏也都是用他们本国字母记录的。最近印度也正在从事用印地文字母记录并印行巴利文三藏的工作。

问:除巴利文之外,还有哪几种文字记录的佛经?

答:还有梵文(Sanskrit)。佛教分南传和北传,传到南方去的用巴利文,是小乘佛教经典;传到北方去的用梵文(图3),多数是大乘佛教经典,也有小乘经典。巴利语是古代俗语,梵文则是古代雅语。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