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佛学问答

佛学问答 (一四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一四四问:修菩提心法,下座后应如何修?

答:除应阅有关修菩提心经论外,摄要有三:一,放眼观境广大修,常登高山远眺,观境广大,此除心狭小境,而修自他相换法;二,甘丹派下座三修:甲、不悦意境(逆境),易生嗔,嗔起立察觉,与我相同生嗔而受苦者,不知凡几,我愿代受,令一切嗔,皆聚于我观修;乙、悦意境(顺境),易生贪,贪起立察觉,与我相同生贪而受苦者,不知凡几,我愿代受,令一切贪,皆聚于我观修,丙、中庸境,易生痴(不起缘起),痴起立察觉,与我相同生痴而受苦者,不知凡几,我愿代受,令一切痴,皆聚于我观修。三,下座应修纲要:谓利用烦恼化为道用,在末法时,烦恼炽盛,魔类随喜,行者遇顺、逆、中境,皆易退堕,乃魔加持。应思苦乐皆助伴。谓遇苦则思一切有情,具此苦者,不知凡几,应修取入法;遇乐则思一切有情,皆应具此,则修施予法。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如何看待梦境①

《楞伽经》上说:“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也就是说,在所有的法门当中,在十方诸佛所说的法要当中,都强调如何调心,如何制心,如何明心,在修行当中这是第一位的。

修行根本是明心见性

所谓修行者,即是修心,修心即是修性,修性也是修心,心性不一不二。禅宗的功夫以明心见性为目标,所谓: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心性有何差别呢?心有生灭变易,性者如如不动。所以,性是体,心是用。明心用,见性体,这就是修行切要的功夫。

佛教讲的一切法,阐释的一切道理,都是根据世间万事万物本自具足的体和用而宣说的。把体用弄明白了,在修行上,少走弯路,容易见效果。比如说,一盏灯,也有体有用。灯的本身就是体,灯所发的光明就是用。体用结合,才能把世间的万事万物说清楚。体用搞清楚了,在修行中才能真正找到本末,找到究竟的东西是什么。因为不认识到一切事物的本体,就容易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修行的根本,明心见性,找到这个根本了,就不会胡思乱想,找到这个根本了,就不会痴人说梦。

(净慧法师)


什么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②

学佛就要以佛心对待一切。佛心就是广大心、正直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这叫佛心。禅宗参禅就是恢复佛心,禅宗又叫佛心宗。为什么参禅呢?把贪、嗔、痴去掉,恢复佛心。能够以佛心观察一切,那就真正地建立起了法界观、《华严经》讲的法界观。学佛就是要达到法界观,认识到缘缘无尽,事事无碍,互相依存,互相平等。因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中还有他。缘缘无尽,相资相助。有这个观念就能够真正平等对待一切,对待众生。这才能建立起和谐世界。建立佛法的法界观才可以真正实现和谐,与人和谐,与众生和谐,与自然界和谐。

现在社会上讲和谐,一般只是讲要提高德行,但是德行如何才能提高,必须要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这个“法法相资相助”的道理后,表现于行动才是正确的。因此,实现真正的和谐,只有佛法才办得到。佛法讲得很透彻,很深,很高。《华严经》第一个讲一切唯心;第二个讲法界观;第三个讲修菩萨行的里程碑,走哪条路,要经过哪些阶段;第四个讲华藏世界,我们都在华藏世界中,那就要修菩萨行,以莲花因修菩萨行,互相资助,平等平等,这是大智大悲的菩萨行。这是《华严经》的几个内容。

《华严经》很伟大呀,不懂华严,不识华严,不学华严,就不晓得佛家的富贵,那才是真正的富贵!(完)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