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佛学问答

佛学问答 (一五二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一四八问:菩提愿心学处,分舍与退二种,应如何抉择?

答:有说犯四黑法,即舍菩提愿戒,宗喀巴大师则以舍菩提心,及舍有情心,生起此二种,乃舍菩提愿心条件,其余犯四黑法,及与四白法相违者,但退而非舍。余诸誓受学处,因摄于十八重四十六轻,然若尚未受菩提行戒,故不犯戒。然乃誓受学处,故成恶行(如未受五戒居士,曾于佛前,誓不杀生,以未受戒,故不犯戒,然是恶行)。依寂天轨则属于已受菩提行戒,不仅成恶行,于戒有所犯。故明灯颂最后说:总于十八根重罪,四六轻罪毫勿染,舍命亦护戒清净,直至菩提愿守护。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如何理解“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答:这是两个专门的名相。慈就是无缘大慈,悲就是同体大悲。什么叫无缘大慈?就是说你去慈悲这个人不要分对象,不要分男女、老幼、尊卑、贵贱,要平等对待,不要分别,不要执著,叫无缘。悲就是同体大悲,什么叫同体?他人的体就同我的体一样,也就是说他人的身体就是我的身体,他人的苦难就是我的苦难,他受苦就等于我受苦,他快乐等于我快乐,叫同体大悲。

(摘自《陇原佛学网站》惟贤法师)

问:怎么样造塔像、法器才能表法呢?

答:佛像、佛塔和佛寺,都是三宝住世的象征,也是修习皈依的对象。我们面对佛像、佛塔,能否生起恭敬、皈依之心,固然和自身心行有关,也和塔像本身是否如法有相当关系。有些佛像,即使没有信仰的人,见到之后都会心生欢喜,心生景仰。对于信众来说,更有着不可思议的摄受力和加持力。但也有些造像做工粗糙,形象庸俗,很难使人将之和佛菩萨联系在一起。

所以说,塔像的营造是否如法,直接影响到对世人的教化作用。现在很多佛像、法器都是商人在制造,他们只是想着以此牟利,甚至牟取暴利。由此所赋予的,也是一种世俗的想法,而不是法的内涵。此外,也有一些艺术家将之作为创作题材。

商人造佛像,是把它当做产品,目的是在于畅销,在于利润最大化,往往是走迎合大众趣味的路线,难免使造像世俗化甚至庸俗化。艺术家造佛像,尤其是没有信仰的艺术家,只是把它当做艺术品,目的是在于创作,往往走的是标新立异的路线,以与众不同为能事。所以,不管是商人还是艺术家造的佛像,多半是不如法的。可能有商业价值,可能有艺术价值,但这和如法都不是一个概念。

现代人之所以信仰淡化,三宝对世间之所以缺乏摄受力,和塔像、僧众这些住持三宝缺乏法的内涵有极大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塔像制作也应属于信仰建设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塔像、法器应该由佛弟子来造,带着虔诚心依法而造,才能起到表法的作用。

(济群法师)

经读熟了对心灵的触动

越来越小怎么办?

问:师父,弟子天天诵《普贤行愿品》,但是时间长了,对心灵的触动越来越小,念了上句就知道了下句,获益很小,该怎么办?

眀乘长老答:是这样的,经读熟了之后,要观想。学佛要闻、思、修,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你念经,也是闻思修。不从闻、思、修上下功夫,就比较浮。比较浮,就不扎实。观经,不是看到前句,想到后句;看到前句,想到后句;看到前句,想到后句。读一句,要想到一句的意义;读一本,要想到一本的意义。

《行愿品》发愿修行,我们依照这个发愿修行,要从含义上得意义,不从文字上得意义。从文字上得意义,是肤浅的,是世俗的。但要从文字上,观它的意,观它的理,不要从文字上得意义。这样用功用久了,就实在了。

(摘自《佛教在线》 明乘长老)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