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佛学问答

佛学问答 (一五九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一五七问:若谓:“非废止施等诸度,唯修慧而施等自具,谓于彼等任何亦不思维,则皆全矣。以不耽着能施、所施、施物故,而无缘之施即全,如是余等亦全。经中亦说,于一一地中摄六度故耳。”作此言时,当作何解?

答:倘仅以此即全者,则外道于心一境性之观中,平等住时,无耽着故,当全一切波罗密多。又如了义经十地经中所说:“许声缘亦有于法性无分别智。”若如彼说,则声缘平等住时,当全一切菩萨之行。如是则外、小皆成大乘。若因经说,一一之中,便能摄六,仅彼为足,则献坛供,亦说涂牛粪水之行施有六,仅此认为具足六度,岂能合理?当知以见摄行,及以方便摄慧之理,譬有慈母,因爱子死为忧所苦,与余谈说等时,任起何心,而忧恼之势力不减,然非一切心,皆是忧心。如是若通达空性之智势猛,则于布施、礼拜旋绕等时,缘彼等心,虽非通达空性,然具彼等之势力而转,亦无相违。若以猛利菩提心为前行,则虽住空性定时,菩提心不现起,然以有彼力执持,亦无相违。慧与方便不离之理,亦如是也。以上为菩提道次第中所说,于此应知,唯佛能同时一心双运。故一心专注空定,不能同一刹那又缘布施等。但前者(菩提心施等)之力,未全退失,即为摄持。非皆全也。若谓一心专注空性时,同时亦能缘菩提心者,则缘菩提心,应有前因。但可说从前修菩提心之力不失,即为摄持不离。是故通达空性,智慧猛利力量不失,而行布施,方为无缘之施。非于所施、能施、施物任何亦不分别,即是无缘之施。于施时,见所施、能施、施物虽是有,而是缘起安立,无实自性,乃称空慧真实摄持之施。支那堪布谓:“一切身语所作,皆非成佛方便。”然彼不知以慧摄持之方便,乃成佛之正因。菩提道次第说:“于说福德资粮之果,为世间身财长寿等,亦不应错误。若方便与智慧不相离,若是世间,倘以慧摄持,则极可为解脱与种智之因也。”如龙树宝鬘论说:“大王:佛色身从福资粮生。”以故应勤修此福德资粮;“大王:佛法身从慧资粮生。”以故应勤修此智慧资粮也。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参学是在参什么①

我们要在一切的烦恼中好好调理自己,这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事,等调理得当,自然智慧明朗,无明散去。

修苦行是从苦中越修越不觉得苦,而且渐渐觉得快乐轻松,并没有感到是在工作,这就是业障渐渐在消除。若是越做越觉痛苦烦躁,那就是业障在翻绞。不要以为佛菩萨是多苦,佛菩萨已从苦中磨得业障消除,没有苦感,做什么事都已轻松自在,并且不会觉得自己在做什么,也不觉得自己在度众生。

论人的是非曲直,心里起不平烦恼,那就是自己的错,自己的过失。不去管它是非曲直,一切忍下,自心安之无事,那才对,自己也无犯过失。这是修行第一道,也是最上修行之法。譬如说:别人骂你,那是消灾;给你不好的脸色看,那是最上供养。要没有分别,如获至宝。

参学是在参自心,参我们的烦恼心,对人善恶是非的分别心,参我们对一切的境界,不起分别,不起烦恼。得无烦恼心,无挂碍心,是心参。

我们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阳光一样,对万物一视同仁,无物不照。好人它也照,坏人它也照。好坏是别人的事,我们总要平等慈悲。若是与人计较,则自身也是半斤八两。

(摘自《广钦老和尚语录》)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