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佛学问答

佛学问答 (一六〇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一五八问:支那堪布大乘和尚引经说:“于施等六度,现行耽着,是魔之业。”三蕴经亦说:“由堕所缘而行布施.及执戒为胜,守护戒等,彼等一切,皆当忏悔。”梵问经说:“尽其所有一切行之观察者,分别也.无分别者,菩提也。”如是等处.当作何解?

答:如是等处,不应误解。初之义者,由于二我颠倒耽着,而发起行施等者,以不清净,说为魔业。非谓施等,即为魔业。若不尔者,说堕所缘而施,则不须堕于所缘,理应总说布施当忏悔,然不如是而说故耳。此修次末编中,作如是答复之理,极为重要!又梵问经义,彼经尔时,是观察生住等时,说施等于真实不生;谓分别者,唯是安立之意,非说不依彼等,而当弃舍。此亦为修次末编所作答复。总之,以一分道品,不足之义,如集经论亦说:“离善巧方便之菩萨,不应于甚深法性精进勤修。”明显说之,秘密不可思议经亦说:“善男子,譬如烈火,从因而燃,因若无者,则当息灭。如是从所缘而心然,若无所缘,心则寂灭。善巧方便菩萨,以清净波罗密多,了知寂灭所缘,于善根所缘,亦不寂灭;于烦恼所缘,亦不生起;于波罗密多所缘,亦为安住;于空性所缘,亦为分别;于一切有情,以大悲心,于所缘亦观也。”谓于别别所说无缘有缘,须判别也。如是于烦恼及执相之缚须缓;学处之绳则须紧;于性遮二罪须坏;于诸善业则不须坏;故以学处拘束,与为执相之缚,二者不同。守戒而缓,及我执之缚而缓,二者亦不同。坏与解脱等义,亦应善为观察。莲花戒大师破“不作意”之理者,谓住于抉择胜义理之见上,于任何亦不作意,专注一趣而修者,非其所破;若非住于抉择胜义理之见,而心不行动,任何亦不分别而住,为修空性者,是所破也。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参学是在参什么②

我们修苦行是在藉各种事情,磨练我们不起无明烦恼,洗除习气,锻炼做人做事的各种能力。并不是要做什么劳力事,才叫做苦行。打破对一切顺逆境的分别,就是在修苦行。修,就是要修这些坏的、恶的。这些逆因缘,会启发出我们的智慧与认识,成就我们的忍辱行,让我们处处无挂碍。我们的智慧发展到某一程度时,就能折服某一程度的烦恼。所以越是修行的人,越是喜欢在逆境中修。

什么事都要学习放下,不要执着,不要样样记挂在心。自己了生死,才是要紧的事,不必去理会别人在演什么戏。否则,自己跟着起烦恼,一起往下堕。

这个人身,就像在演电视剧一样,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剧情发展,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看戏的人也随着剧情忽喜忽乐,忽忧忽悲。而这好恶忧乐,也不过是我们眼根对尘境在分别取舍。我们看娑婆世界也是一样,顺境、逆境,善的、恶的,心境随之起伏。而不幸的是,我们的恶习深重,眼根对境,见恶易随,见善难徙。看到恶的,契合自己的恶性习气,就心生欢喜,恣心纵意,随顺而去。而听到佛菩萨的行为,像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却心生为难,认为那只是佛菩萨的境界,自己是凡夫,如何效得来。心生退却,对佛菩萨只有空赞叹,结果,好的没学到,坏的,却越染越深。这就是本身,没有誓愿力的缘故。

如遇高兴欢喜,则问是什么人在欢喜;如遇烦恼,则问是什么人在烦恼。

修行人就是要在这色声香味触法的业识顺逆中求解脱。成佛,哪有那么便宜之事?不经苦行,不去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如何去历练无明烦恼?唯有冲破无明烦恼,方能得到解脱。也唯有舍下色声香味触法,心无挂碍,才能得到清净解脱,才能显出菩提心来!所以修行人不能怕苦,不能一味贪求安定顺境,那样是不会进步的!

(摘自《广钦老和尚语录》)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