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一八五问:忍之差别?
答:忍之差别有三:一,耐怨害忍。菩提道次第说:“他作损害全不在念。”(心如木石,当然无怨敌);二,安受苦忍。又说:“自身生苦,安忍受之。”(谓修善法所生诸苦);三,法思胜解忍。又说:“于法决心堪忍。”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问:对于已故之人,佛教的诵经超度对他们有多大帮助?又如亡故千百年的祖先,若后世儿孙诵经回向给他们,对他们有什么意义?超度能否将亡人度到极乐世界?
答:将亡者直接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难度比较大。一般来说,超度可以起到改变处境的作用。比如,本来要堕落地狱五百年,超度后,减少到五十年,或者转投于畜生道,乃至人道、天道。又如,本来要投身为人,经超度,生到天道。具体效果如何,由超度者的能力等诸多因素决定。就像我们请人介绍工作,能不能如愿,也要看所托之人是否有能力帮你办事,是否用心帮你办事。所以,效果是因人而宜,不可一概而论。
(济群法师)
问:我不敢受五戒,但决心按五戒来生活,这是否具有与受戒同样的功德?
答:不同。凡为佛子,第一大事便是受戒。凡受了三皈的人,应该继续发心,求受五戒。五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础,是在家佛教徒对自己生活、修行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成佛、度众生基础的基础。
受戒须是师师相授,讲求戒体的传承与纳受,唯有受了戒的人,才能将戒传给他人,此一戒体,是直接传自佛陀,受戒而纳受戒体,便是纳受佛的法身于自己的心性之中,以佛的法身接通人人本具的法身,以期引导各人自性是佛的发明或证语。不受戒而按五戒生活,只是形式上的遵守,并无戒体的纳受,功德是有限的。皈依三宝之后的纳受佛戒,才是成佛之道的开始起步。
不敢受戒者,往往是担心受戒后犯戒而加重罪过,或者是对守戒有种种疑虑。佛法不违世法,佛教的戒律也不违背国家的法律,不是不受戒做了坏事就不担责任。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的事进行负责。我们应通过学习五戒、受持五戒来树立慈悲的观念、道德的观念、智慧的观念,增进我们的道德情操,完成人格。
(净慧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