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二0一问:修“止”经教,已有与佛密意相合之经庄严论、辨中边论、瑜伽行论中声闻地等,何以宗喀巴大师尚须造论?
答:乃因末世,五浊尤甚,众生难调难伏,以无慧故,不能拣择大经论中所说,何者为修定大法,故宗喀佛于菩提道次第中,作明显易知之论。时至今日,宗喀佛所造广略二论,能了达者,已若晨星,故复有玛澈及拙著明灯颂及释论等之著作也。
二0二问:何者为修定之顺境?
答:顺境具五种相:一,易得衣食;二,住处安稳;三,善地;四,良伴;五,瑜伽者暇安等五者。以上五种顺境,唯修定时,须此顺境,方易得定。除修定外,余诸法门(如依止善知识起,直至胜观),无论茶坊酒肆,行住坐卧,无不可修。一,易得衣食:指衣食应善取易得,不由劫夺诈取,邪命生活,矫饰威仪,故作有修证之相。此于修行,极易生障,即非顺境。平常误以为须闭目趺坐,方可称修。不知修者,谓内转变。修心要诀说:“外表隐微内真实。”应如寂天修行,即最隐秘,一般人但见其饮食、睡眠、大小便三事而已。彼所有修证,及所造诸论,当时亦无人知道。二,住处安稳:毁师破戒之地不易得定,须古德曾卓锡加持之地,方安稳而易得定。三,善地:谓水土相合,无瘴无毒,无圯无潮,不寒不热,不喧扰等。四,良伴:谓见行相合(非我为应成派见,彼为唯识见即不相合),须去恶修善、志趣相投、能作模范之良友。初业有情,须三人以上,五人以下为伴。五,瑜伽者暇安:须将所修法门诸次第,了然于胸,不可临时有疑问,尚须求人问卜。住地须无水声及喧闹声。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问:怕死怕到睡不着怎么办?
答:这个叫死亡焦虑,有很多人确实会面临着死亡焦虑。死亡焦虑,它会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脆弱,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天灾人祸,各种交通事故,这个生命随时有可能面临死亡,这个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但是如何能够去避免这样的一种焦虑,因为现在的整个教育都缺少对死亡的学习、对死亡的了解,我们也没有为死亡做任何的准备,所以有的人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还有很多人,他可能会想着,他可以在这个世界永远待下去,但是有一天,死亡真的在他身上发生的时候,其实多数人都是被迫地走向死亡。没有一个人愿意接纳死亡,所以这样的死多半都是被折磨死的,抢救、痛哭、走向死亡,所以很悲惨。
我们要了解到,死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其实有人说哲学是学习死亡,练习死亡。其实佛法也是把死亡作为我们生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命其实是不死的,生命是可以生生不已的,死亡只是我们这一期生命的结束,是未来生命的一个开始。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怎么死,死了之后它到哪里去,我觉得这个才是重要的。所以佛法的信仰,事实上当然包括各种宗教,一些重要的宗教的信仰,死亡都是它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尤其是佛法,它对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死亡,它所有的修行都是学习、都是在帮助我们了解死亡,以及未来如何更好地面对死亡,它让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学会我们的生命能够从不能自主走向自主,从被动走向主动。那么这样的一种学习,我们当下的人生就可以开始学习。如果我们的生命现在就可以做得了主,那么死亡的时候也能做得了主。像古代很多的高僧大德,坐脱死亡,可以生死自在,这样的现象其实是非常多的。如果我们能够有佛法这样的一份学习,那么就可以克服死亡的焦虑。
(济群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