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佛学问答

佛学问答二〇六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一九九问:菩萨万行,皆可以六度、四摄摄之。从初发心,乃至未得“无学位”前,皆须勤行六度。试略言由此而经道位概况。

答:受菩萨戒有情,若是初发菩提心者,谓之初业有情。菩萨从此初发心,勤行六度,而以智度之胜观为主,即资粮道;再时常以空性为修习对境,由勤修胜观故,已有所证,即加行道;证入空性后,于修未修时,均真实见得空性,即见道位;真实见到空性后,继续修习,随时断所应断,即修道位;此后于六度等已圆满,故不须再学,即无学究竟住。此但略言梗概,详如菩萨地所说。

二〇〇问:止观乃内外道所共,而菩萨于六度,应修学之止观,为何种止观?

答:止摄于定度,观摄于慧度,然不说一切止皆摄于定度,一切观皆摄于慧度。固止观乃内外道所共。菩萨所修之止观,特别是指大乘不共功德之止观。应从下士道起,直至已受持菩提心之后,而修菩萨行中之止观,故系大乘不共止观。否则,一切外道所修之止观,皆摄于菩萨行中之禅定度,及胜空观。故虽真实菩提心不能生起,至低限度,应具相似菩提心而修止观,始为合量。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如何处理信仰
与家庭事业的关系?⑤

三、行

最重要的就是以因果思想,明因识果,修五戒十善之行,结合五戒十善发菩提心,以四无量心,修四摄之行。发扬般若宗的第一代祖师龙树菩萨在《菩提资粮论》里提出菩萨四种真实行,哪四种呢?第一:知性空而求业报;第二:知无我而生慈悲;第三:乐涅槃而行生死;第四:广布施而不求报。

第一、知性空而求业报。菩萨四真实行是很重要的,修学菩萨行要以这个为标准,我们要相信空的道理,但是不要否定因果业报的道理。由真空而妙有,由妙有而真空,这是辩证的统一,不能说“空”是什么都没得了,业报都没得了,那是错误的,所以“知性空而求业报”,那么在因果方面,我们就不能违背,处处要从因上着想,有好因必有好果。

第二、知无我而生慈悲。能够达到了解空的道理,就可以证无我的道理。无我就能达到身心广大,境界广大,视众生平等,他忠于我,我忠于他,你忠于我,我忠于你,平等平等的,相资相助。那么众生在苦痛中,我们就要救拔众生,要有慈悲心,要修四无量心,所以知无我而生慈悲,不能只顾我,要顾众生,一方面无我,一方面要生慈悲。

第三、乐涅槃而行生死。这也是菩萨行,我作为菩萨,希望清静解脱,涅槃就是清静解脱的境界,但是乐住于涅槃、耽住于涅槃,那是小乘思想,大乘菩萨他就不乐住涅槃。在生死之中度脱众生,这是一种无住涅槃,什么叫无住啊?由于大智慧他不染生死,由于大悲心他就不住涅槃,这是莲花精神。度众生成佛,求菩提,证菩提,就在生死中求证,不是在生死之外,另外找个菩提,找个涅槃,这种莲花精神是最现实的,不能忽略这个现实。

第四、广布施而不求报。在行动上要修六度行,六度以布施为首,修财施、法施、无畏施。虽然行布施啊,但是不要执着,能施、所施、施果三轮体空,不求报,这是真正的布施。《金刚经》上讲:“布施者即非布施,是名布施”,行布施你不要执着布施,有执着就不是真布施,没得执着,三轮体空才是真正的布施。

四、证

证就是果了,有了上面的解和行,就能得到什么果呢?身心得到了受用,心胸就广大、安静,智慧高,看得远,自己的身心就可以得到解脱,与平常人不同,等于脱胎换骨。进入因位菩萨境界以后,就与果位菩提相应,彻悟禅师讲:“以佛果地之觉彻我因地之心,以我因地之心证佛果地之觉,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念佛都是种这个因,念一声佛号,这个佛就是果觉的佛,我们念就是因位的念,果觉的佛与因位的佛心相应,因果相应,就可以走入佛位,走入成佛的因位。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就佛教修行次第的“信解行证”,简单讲了一下,希望大家听到以后得到法喜,开启智慧,能很好地处理信仰与家庭事业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悟到法性,证得涅槃,得到解脱!(完)

(惟贤法师)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