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一九七问:何者为生净慧正因?
答:彼须于清净经典(简外道),与心之能力相称者而为听闻,乃生净慧正因。非药物记问等。与心相称者,指与上中下三根之心量相称而言。上者于广大经访求多闻,而能融解深思,依闻思以修;下者虽菩提道次第亦不能受持,始有玛澈,及拙著明灯颂及自释,并问答三百六十则等方便,令心变化纯熟,然后进而听受精研菩提道次第广略两论,再参考经论中与之相关者,融合贯通。应知以心分别而观察取舍,谓之法门。此非多闻不为功,由闻所成慧,练磨深思,而后有思所成慧(拙著问答三百六十则,即为引发此思慧而作),由此决定起行,而后有修所成慧。故弥勒经庄严论说:“由闻而后思,由思方生净修之功德。”即具慧者,阅读广大经论,虽能知其理趣,然亦难知其关要,及如何下手与修习次第。故须听闻师传教授,作研磨深思,然后依闻思所抉择之义而精修。此三慧生起之梗概也。若将所闻之法搁置一边,而别观心之本来面目,是为忘法执心,则于修学,无有裨益。此甘丹诸德所言也。
一九八问:何以菩萨成熟他有情,次应学行四摄?
答:大乘有三大:即大心、大离、大证。发心入大乘,不论为得涅槃佛果,或为圆满三大,其总要都在利益有情。故唯发心尚为不足,必须学行经教。又欲成熟他有情,自若尚未成熟,如何可能,故当先学六度(成熟自佛法),次如诸菩萨学行四摄,方能圆满利他事。四摄:根据弥勒经庄严论说:“施同(谓布施)示彼(谓爱语)令受持(谓利行),自亦随行谓同事。”此为四摄之总体相。一,布施:如前说施波罗密多学处时所说,兹从略。但当知布施关要,为令听者成为法器;二,爱语:于所化机,宣说诸波罗密多。爱语关要,为令听者,深生信解;三,利行:于如是宣说诸义,令其起行,或令正受,利行关要,为令受善,令已生信解者受持,把握坚固;四,同事:欲安立所化于何义利,自亦住于彼,与彼相顺修学也。同事关要,令其永久受持,不稍退转(详明灯颂自释四摄法门中)。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如何处理信仰
与家庭事业的关系?④
(二)第二首: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把父母当成佛想,一切众生在孝养父母时,要把父母当成佛想。这样子的话,你家中有佛,你要恭敬供养,这是彻底的大孝,希望众生都如是,那就可以普度众生,报众生恩。
(三)第三首:妻子聚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着。
妻子儿女聚会,其中有冤有亲,冤亲之中你不要有分别执着,亲固然可贵,怨你也要容忍,这就是缘嘛。佛法讲冤亲平等,冤家宜解不宜结,不要结怨,结了怨啊世世生生都解不了,那才不得了。所以要冤亲平等,化冤为亲,这样子就免得贪着,从中受痛苦,受缠绕。
(四)第四首: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稳。
你在五欲境界之中,要正对这个境界,财色名食睡。那么众生就是留恋于五欲,于五欲之中贪恋不舍就造业受苦。你看现在这个社会,歌舞厅啊、娱乐厅啊、卡拉OK厅等很多,吃的、穿的、听的无不是欲,使人贪恋,但是学佛的在家菩萨、居家的居士啊,你必须要正确对待。就象那个莲花一样,生在污泥之中,保持微妙香洁的品质,不为污泥所染。要有真正的菩萨行,才可以超脱。我如是,希望众生都如是。
“拔除欲箭,究竟安稳”,欲就等于箭一样的,箭一射出来到身上就要致命,丧失法身慧命,就使你不得解脱。能够看清楚欲箭而不沾染,就可以究竟安稳,永远的彻底的都能得到安乐稳定,这才是真正的安乐稳定。
这四段都是说明在家居士应该建立正确的观点和行动,我们学佛如何解?就必须以正法来解决与家庭和工作的问题,平心静气的平等对待一切,才处得好各种关系,只有这样,在家庭中才能够使一家人欢欢喜喜的,在事业中你才能与职工、与群众和睦相处。(惟贤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