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二0九问:或问菩萨岂非未具真实明显现证空性耶?以声闻多注重“专注”时长,菩萨注重“观察”时长。
答:菩萨虽已具真实明显现证空性,然不易做到在定、出定如一。菩萨定中一心专注真谛,于俗谛别别观察之力较弱,出定则反是。故尚不能到达修与修后如一,真俗二谛相融于一念同时明显。此唯如来能同时遍缘真俗二谛。
二一0问:有谓先即以空性,为修止之所缘,故同时即可得胜观。因止亦可以真俗二谛,随一为所缘,何必先止后观?
答:彼说不须依先止后观之次第者,以为缘空性修止,便止观同得。故知彼是由修而认识见之一派。缘于彼心中含有几时得胜观,几时达空性,得胜观中即含有修之意。故宗喀巴大师就此开其心,而开示说:所谓观前修止者,非谓引生正见,通达无我,须先修止。以眼见无止而能生正见者甚多故。若必先得止而后生正见,则修无常生起感动等,亦必先止,于理太远。若尔,则观前修止为何?自宗所谓生起之观,是指修得而言。即先未曾得今始生起之异生(初业有情)。彼中除密宗无上瑜伽之少分不共修(不共处,在止观同时),其余下三部及显教,均须观前修止。因正修胜观者,须以分别慧别别观察而修。若不如是观修,欲证胜境,必不生起。然若于未得止之先,求达无我已,即于彼为数数观修,则因未依止,即止亦不能生(遑论得观)。若不观察而先用专注修法,因可得止,但得止之后,仍须再求修观,故仍不越先止而后观之次第。此中所谓观,非指观察慧引生轻安者,乃是先得止,再依止缘无我而修观。盖观修以异门为所缘,如莲瓣交错,不易引生轻安。止修则专注一缘,易生轻安,生轻安已,即缘异如莲辫交错而修,亦能引生轻安。以已生起即易再生故。
总之,止与观之界限,固不易了知,然若知观之所以易生轻安,与不易生轻安之关键,在心调柔与否,则易分辨。先未得止,心未调柔,即以之观真俗二谛,不易生起轻安。观前修止,心已调柔,如忠顺之仆,随命东西,即可生起轻安。故欲达观察慧引生轻安之境,决不能越先求得止,依止修观之正理。解深密经说:“得止修观。”意谓不论缘真俗,修观不依止,不能谓为胜观,仅能谓为修观之随顺。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问:修禅有没有最便捷的方法?
答:时时刻刻观察我们的心态,可以说是最便捷的方法。这比专参话头更容易入门、见效果。一天二十四小时,连睡觉在内,分分秒秒中,我们的意念没有瞬间休息,生生灭灭,每天都是一笔糊涂账。没有修行的人,心态是不平衡的,总是在受外界的引诱,喜怒哀乐,随环境而转变。修禅的人,心态是安祥的,逢苦不忧,逢乐不喜,时时刻刻都在观心,使我们的心态在二六时中处于光明清净空朗的状态之下,做到念念自知、自觉,最后便可一念不生。这非常难,但最易获得效果。
观心,简言之,就是时时刻刻照顾当下的一念,生活在现在,生活在当下,不追忆过去,不设想未来。我们平时依照此法训练此心,修行的对象和环境就非常灵活。要做到这样并不那么容易,必须通过专修,如参加禅七或早、晚有专修的时间,这样在平时修行才容易上路。
(净慧法师)
问:如何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答:《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它有两种功夫,一是无所住,二是要生其心。什么是无所住?不住相,内不住我,外不住六尘。不要住相,住了相它就贪染,就有我执,就有法执。“而生其心”,生什么心呢?内心清净、无所住以后,真心的妙用,就是对众生大悲,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一心度众生,一心行方便,这样子来生心。不是说,我贪图这样、贪图那样来生心,那是不行的,不是那个意思。
(惟贤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