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二一一问:修定初修时,选择所缘之法,应如何选择?
答:如前已说,修止无所缘,不称修止。有一类有情贪欲特甚,若不以对治贪欲之不净观为所缘,不易入定。如是类推,瞋盛者缘修慈悲;痴盛者应缘缘起理,慢心盛者缘界差别;疑虑盛者缘数息。若贪等五种俱盛者,应缘缘起理;若强弱均等,及五种不强(小惑)者,则可随择所缘,依自所喜,可以自便。如是净行所缘,所摄五种随自之惑,择一以为所缘,有二胜利,既可得定,兼可伏惑(非断烦恼,但伏现行)。
依经论及师教着重说:以佛像为所缘最殊胜。此之胜利,以常不离佛故,得佛加持。一,易于得定;二,积资忏净;三,速能成就密乘法器。故应选一精美庄严佛像(多为释迦像)。已入密者以密宗佛像为所缘,对修生圆二次有殊胜利益,对生次尤要。
又有一类有情缘有形所缘,不易得定者,有一类有情缘佛像,反不易得定者,此二类宜修缘心定。总之,初修时,宜自选择,以各种所缘试修,观察何种较为明显,一经选定,即不可随时改易。
二一二问:一心专注所缘之法,试言其要?
答:摄要言之,第一先须寻所缘(如观佛像,细节即详明灯颂自释中);二,用正念住所缘,心住所缘后,间或又再提念观察;三,用正知(正念所出一分)察沉相:念力大缓(松),则生昏沉,应对于所缘用力摄持,否则用力松,则沉难灭,然念力太紧,则生掉举;四,用正知察有无掉相:如现掉举相,即将心念稍放平缓,缓急分际,惟行者自行审知。此月居士之言也。初学者但须于正念有精力之紧持,而不于余放逸,即具定学中之明住二分矣。
颇公所传简要口诀:“最初用正念紧紧系于所缘,次除所缘外,一切不缘,再次如系念久稍松懈,则思我正念所缘(再提念力也)。如是住缘应具明住二分。当留意沉相若来则明去,掉相若来则住心。以初正念提紧除沉相,令复具明分;以次法除所缘于余不缘治掉相,使转为住分;由思我正念所缘之力(加进正念一步亦即系紧所缘一步),使住益坚精(有力),明益澄澈。如是始为无过之定。”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问:佛陀涅槃后,我们还有机会请佛住世吗?
答:佛法之所以能在世间流传,是因为有佛出现于世。虽然佛陀亲证的真理并非自创,而是本然如是。但若没有佛陀说法,我们也就无从了解佛法,更不能依法得解脱。就像每个人都具备与佛无别的智慧德相,却因不识本来面目,佛性虽有若无,只能流转生死。正因为佛陀出世说法,我们才有机缘认识生命真相,找到究竟解脱之道。在这个世间,还有很多邪教流行,给世界制造了种种不安定因素。即使有心向道的学佛者,因为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也会正邪不辨,乃至走上歧途。
学习简单的世间技术,也要拜师学艺,何况学佛是断烦恼、开智慧的头等大事。唯有如法依止善知识,法身慧命才能有可靠的依托。所以说,请佛住世这一大愿,不论是对我们个人修行,还是对这个世界的众生都具有重大意义。
从另外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具备佛一样的品质。佛性,即觉悟之义。众生和佛的区别何在?《六祖坛经》曰:“前念迷即众生,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佛和众生的差别,只在于迷悟之间。若能当下念念不迷,也同样是在请佛住世。反之,若迷失于五欲六尘和贪、嗔、痴中,便是诸佛入灭。所以,请佛住世也可从我们个人修行中得到体现。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弘扬佛法来启发人们的本觉智慧。每个众生都具有佛菩萨一般的品质,只因不了解自身本具的佛性,背觉合尘,心逐尘境,故应以佛法智慧去引导他们,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宝藏,点亮心灯,返照自性。若我们以这样的发心和认知来弘扬佛法,同样属于请佛住世的方式。
(济群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