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问答(二四)
图1 傣族的出家儿童

问:听说有些国家的人民,人人都要出一次家,是吗?

答:缅甸、泰国等都有这个风俗,我国傣族地区过去也是如此。这并不是佛教规定的制度。这些地方一般儿童到七八岁时候,父母便送他们到寺庙出家,在寺庙中识字学经过僧团生活,过了一定时期可以还俗(图1)。出家时期最短的只有几天,有的几个月,有的几年。如果儿童时未出过家的,长大后总要有一个时期出一次家。这种临时出家的人并不受沙弥戒,与发愿长期出家的不同。(摘自《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著)

有人说:“学佛不需要学佛经”,“佛经过时了。”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所谓“学佛”就是指“学习佛法”,“学习佛陀为人处世的思想行为”。佛经包括佛陀演讲的教理和大菩萨解说的疏论两个部分。佛教经纶是一切学人研究佛陀思想的根据,是佛门弟子学习佛法教义的教科书。不学佛便罢,倘若学佛,必须从拜师求法,学习佛教经论开始,因为修得智生于思得智,思得智生于闻得智,所谓闻得智,就是学习佛教经论所获得的智慧。若无三学三智,怎会入道、证道、修成法身真果呢?佛法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智慧的明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地区、任何时代、任何文化环境、任何民族都需要聪明智慧,都追求美好的愿望,因此就像阳光和雨露那样,佛教的理想和智慧受到普遍的欢迎。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现代物理学领域粒子物理及量子力学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佛教哲学的普遍真理。当今世界上真是无奇不有,有些神汉巫婆,粉墨登场,冒充“佛陀”、“观音”,打著佛门的大旗,大放厥词,说什么“佛经是过时黄历”,只有她(他)们口中吐出的才是“字字甘露”,“句句法宝”,闻声便能解脱成佛。但打开她(他)们的所谓比佛法更高超的“开示录”、“演讲集”之类的东西一看,别说“精通佛理、高于佛理”,这些信口开河的“仙姑”、“大师”们就连佛学基本常识的脱盲水平都远未达到,在可笑之余也令人产生对其空虚无知的可怜。在现代科学的最高发展领域对佛陀的超前智慧奏出一曲曲美妙赞歌的同时,一些“文盲”和“法盲”层次的巫婆、神汉却做着“超越佛陀”的美梦,梦呓着“佛法的过时”。天底下哪有比这更可笑而又可悲的事呢!(摘自《藏传佛教疑问解答120题》多识著)

曾经听人说:“小小戒可舍”,什么是“小小戒”?真的可以舍吗?

答:《律藏》的“五百犍度”,是在叙述五百阿罗汉结集三藏的情形(会议纪录)。当阿难尊者诵出经藏后,接着对长老们说:“尊师们!世尊般涅槃时曾经对我说:‘阿难!我灭度后,如果僧伽需要(时),允许(僧伽)舍弃小小戒。’”但阿难尊者在当时并没有问佛陀:什么是“小小戒”。所以当阿难尊者在结集大会中提出这件事情时,诸长老们对“小小戒”的定义(内容)众说纷纭。所以大迦叶尊者(结集大会的主席)就对大众说:“僧伽中的贤友们!请听我说:我们的学处(戒)有些在家人知道(和在家人有关系):‘沙门释子这样做是清净(适当)的;这样做是不清净(适当)的。’如果我们舍弃小小戒,有些人会说:‘沙门瞿昙(世尊)为声闻(弟子)制定学处就好像烟一样,大师在世时(弟子们)学习学处(戒),现在大师般涅槃就不学习学处了!’”所以大迦叶尊者在大众中作白二羯磨,提出:“僧伽未制定的(学处)不应再制,已经制定的(学处)不应该废除(断),随着所制定的学处而受持、奉行。”这样的裁定(意见)受到五百阿罗汉的认可。所以在传统上,比丘们都依照《律藏》的规定而奉行,不能任意删减或增加。《弥邻陀王所问经》那先尊者对弥邻陀王说:“如是,大王!佛陀是为了考验诸比丘才这么说:‘阿难!当我灭度后,如果僧伽需要,允许(僧伽)舍弃小小戒。’大王!为了彻底解脱痛苦,以及为了正法,诸佛子甚至愿意不只多持守一百五十戒,如此他们怎么可能会舍弃世尊原本已制的戒呢?”这段话我们应当深思啊!

(摘自《嘉义新雨》(37)2001.12)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