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问答(二七)
 
问:什么叫活佛?

答:藏传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毕古”(藏语)或“呼毕勒罕”(蒙古语)。这个字的意义就是“转世者”或“化身”(图①)。“活佛”乃是汉族地区的人对他们习俗的称呼,这可能与明朝皇帝封当时西藏地方掌政的噶举派法王为“西天大善自在佛”和清朝皇帝给的封号也沿用了这一头衔多少有些关系,这种封号和称号在佛教教义上都是说不通的,其实藏传佛教中并没有“活佛”这个名词。又傣族佛教比丘被称为“佛爷”,这也是汉人习俗上错叫出来的,他们自己并没有这种称呼。  

 

   图 十世班禅活佛

 

 

 

 问:什么叫做僧王?

答:有些国家如泰国等,全国选出一位僧伽的领袖叫做僧王(图②)。在斯里兰卡则每一僧派选出一位大导师,每一省或一市选出一位导师。僧王或大导师管理全国的僧务,导师管理地方的僧务。(摘自《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著)

有人说:在禅定中可以听到声音,是真的吗?

答:当禅修者在初次进入禅定时,其所证入的安止心只有一刹那心而已;如果他的定力夠深,当他再次进入禅定时,他的心进入在安止定的状态,可以持续一小时、两小时乃至七天。依据《论事》的记载,有人主张在禅定中可以听到声音。依注释书的解释,这是东山住部的主张。由圆表和心的作用我们可以了解:当禅定者的定力够深,他可以持续地安住在安止中很久,此时他的眼等五根无法执行他们的见等作用,当然他的耳根是无法听到声音的。所以当有人说:“他在禅定中听到声音”时,其实当时(听到声音时)他已经出定了,或者根本他还没有进入禅定(安止定)。
                    (摘自《嘉义新雨》(37) 2001.12)

学问和证悟成就是不是一回事?

学问有世俗学问和佛法学问两种,前者如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学、社会、政治、经济等等学问,后者如内学三藏四续包括的佛教学问。大乘佛教所追求的目的是遍知和利乐众生两条,遍知的目的是利众,广泛的利众需要遍知智慧。“遍知”就是无所不知,佛教事事讲因果,“遍知”也不例外,需要创造遍知的顺缘。遍知的顺缘是求知意志支配下的精进学习。不学无术,想得到遍知智慧是绝不可能的。因此,佛教十分重视学问,对学佛者来讲,外学即世俗学问和内学都很需要,自修自悟和利乐众生都离不开学问知识,所谓“知识越多知识障越重”的说法,不是佛教的观点,不可轻信。但佛教所说的学问和世俗的学问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世俗的学问指纯粹的知识,世俗的“学者”,就是纯知识性的学者,因此,不管人品德性,只要有知识就是“学者”。佛教从来反对那种脱离思想行为的“口头学问”,空谈学者",要求学问见于言行。因此,佛教善知识从原则上讲都应有相应的德性和觉悟成就,但也不是没有例外的。因此,“善知识”这个佛教中的概念和实际善知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衡量善知识应从信仰、德性、学问全面衡量,不能只看表面的知识学问。

成就指的是学佛人的修证成就,即戒、定、慧三学成就,菩提心成就,密法共不共成就等。佛教的有成就的高僧密修士有学者型和瑜珈型两种类型,瑜珈型的成就者着重在内修,除了掌握与修持有关的知识而外很少关心其他知识,学者型成就师广学多闻,具有授徒弘法的条件。总之,学问和修证成就之间不能划等号。

             (摘自《藏传佛教疑问解答120题》多识著)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