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问答(二九)
 

问:有哪些重要的制度?

答:最重要的是“羯磨”(Kamma)制度。羯磨本是办事的意思,但僧伽中办事的方法是通过会议,所以它的完整的意思就是“会议办事”。比方有什么事情要办,要一定地界内全体僧众集会讨论决定,因事因病不能参加的人必须委托别人代为请假,并表示愿意接受大众的决定。会议开始前,执行主席(羯磨师)询问僧众是否已经齐集,是否有未受戒的人在场。知道僧众已经到齐,外人已经出场后,然后开会。

首先报告开会目的,提出议案,大众讨论,做出决定。表决的方式,一般是口头问答,征求同意,同意的不说话,不同意的表示意见,如果大家都不说话,便是通过。有一种事经过这样一次征问,便作决定;有一种较重要的事要经过两次征问,才作决定;有一种更重要的事(如授戒,或给某人以处分)要经过三次征问,才作决定。

最后执行主席说:“僧人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既然大众都没有意见发表,这件事就是这样办了)。另外还有一种表决方式,就是投筹(用有颜色的竹筹表示可否,等于投票)。关于这些,佛教典籍中有详细规定。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会议法,可以说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的创造和贡献。(摘自《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著)

佛教出世思想和消极的厌世思想有什么不同?

很多人把佛教的出世思想和消极的厌世思想混为一谈是十分错误的。厌世思想或叫遁世思想都是悲观厌世,逃离现实的一种避世思想,其根源是对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自己缺乏处世的勇气和责任感。这种厌世避世思想缺乏度众悲智的小乘人有之,教外隐士之类有之,生活处于逆境中的人也有之,但这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不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是建立在对虚幻假象掩盖下的无常苦空世界本质的觉悟和对常乐我净彼岸的追求的理想基础上的,大乘的出世思想原则是悲不弃世,智不堕世,就是说,要认识世界的无常苦空、虚幻不实的本质而放弃一切贪恋之心,但需要有济世度众的大慈大悲心,不能放弃苦海众生,自求彼岸的涅槃寂静(堕入寂灭)。
                 (摘自《藏传佛教疑问解答120题》多识著)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三问:于时浊慧减之时机,修学之教授方式,是否应随时机,有所变通?

答:应有所变通,如初有弥勒《现观庄严论》等著作,及龙树《中观》诸论之出现;中有解脱军《般若光论》、狮子贤《现观庄严论释明显义论》、月称《入中论》等释著之阐明;后复有阿底峡《道炬论》、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等,摄三藏完整教要于一论之著作,复现于世。以此例推,因时因人,而施教授。

四问:原有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炬论》,此一教授,从仲敦巴以来,师师相承,无谬无余,传至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始依此论而造《菩提道次第论》。何以宗喀巴大师论著,为诸大德赞为空前论著?

答:宗喀巴大师依《道炬论》而开演三士道,并加密宗二次第,及光明、幻化诸要义,于大小兼备之基,更增显密圆融之美,成为完整无缺,复便于一补特伽罗易知便修之成佛教授。为前此大德所未详细开演,故赞为空前。
                (摘自《灭除心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念珠的基本知识

二、念珠对修行有用吗?

念珠,它是念佛、菩萨圣号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法具,也称做“佛珠”、“数珠”、“诵珠”、“咒珠”等。

若能以恭敬心持用念珠念佛,则可以帮助我们去除妄想心,净化我们的心灵,更能帮助我们找回本来无染无著的真面目。

善用者,深知念珠是弘法最方便的法器,所以,古来高僧大德莫不巧用念珠;因其方便、因其功德显著,弘法效果宏硕,皆是大力提倡。

今日,持念珠念佛者,比比皆是,惟盼以此念珠不做自了,还发大乘菩提心,回向法界一切有情,同圆种智,则持念珠念佛者,功德无量无边矣。
                       
(摘自《念珠》智德法师鉴定)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