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问答(三十)
 

问:僧伽中有没有定期的会议?

答:每半个月举行一次布萨羯磨诵戒的集会。僧众齐集念诵戒本(左图),根据戒律,检查每个人半月中的生活。方式是自己发露坦白说出过失,别人举过。每年雨季安居期满后,举行集会。

这个集会名叫“自恣”,“自”的意思是自己发露,“恣”的意思是恣别人举出自己的罪过,从而忏悔,这仍然是检查生活的集会。至于商办事情是临时召集会议。 

     

问:可不可以说释迦牟尼在僧伽组织中采用了某些原始公社的制度?

答:从它的民主制度和财务分配制度平均分配、个人不蓄私财来看,可以这样设想。但是在原始僧伽中,比丘是不事生产的。我国汉族僧人有从事农耕的习惯,提倡农禅生活,这是我国僧伽的一个特点。 (摘自《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著) 

佛教出世思想和消极的厌世思想有什么不同?

僧众齐集念诵戒本

虽然破除了粗细两种转世因缘,对虚幻的世界没有丝毫贪恋之心,但为度化苦海众生,需要处在世上,与众生同甘共苦,承受众生苦难,直到一切众生脱离苦海。在处世期间,由于慧心常明,不会堕落为贪嗔痴诸惑的奴役,如像莲藕,虽在泥中,却能保持洁白如玉的品质,即生在泥中而不染。大乘出世思想的本质是消除无明贪恋之心,并不是厌恶和逃避现实,自求净乐。身处五欲之中而以智慧常报清醒,不贪恋荣华富贵,这才是真正的佛教出世思想。在成佛之前需要无数世的资粮成熟期,在这期间脱离不了粗细两种生死,想出世实际上出不去,仍须处在世上,既然避免不了转世,就要积极创造转世殊胜人身的福德因缘。在诸福德资粮中发利众菩萨心,行利众诸善,戒自身诸恶行是最主要的。因此,悲观厌世,放弃利众善行,自己单独寻求离世寂灭常了是违背大乘教义的。(摘自《藏传佛教疑问解答120题》多识著)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五问:师承有何关系?

答:通达师承,关系甚大!知此正法,从释迦世尊,直至现在传法之师,师师相承,中无间断,全圆正法,清净甘露,如瓶泻水,直注自心,能得加持。非法源不净,或有间缺者可比;更非获得一经半咒,盲修瞎念,以书为师,或自杜撰,仗倚世慧,望文生义者可比。纵使获得精详释著,依之学习,无师自通,但亦缺师加持,障难丛生,不得成就。

(摘自《灭除心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念珠的基本知识

三、念珠的珠数及表征的意义:

念珠与佛教其他法器,同有微妙的表征。念珠颗数的多少,其象征意义也跟着有所差异,对各种珠数象征的诠释,是为后世传述,并无典籍可查,有此一说,今提供参考之。

一百零八颗:表征证成百八三昧,断除百八烦恼之意义。

五十四颗:表征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四善根──因地之五十四位。

四十二颗:表征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四十二位。

二十七颗:表征十八学及九无学。

二十一颗:表征十地、十波罗蜜,及佛果之二十一位。

十八颗:表征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迷时被十八界转,悟时转十八界。

十四颗:表征观音菩萨之十四无畏。(摘自《念珠》智德法师鉴定)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