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问答(六十三)

   问:这些译师所传译的经典有什么不同?

:他们中间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小乘学派,以《阿含经》和“禅数”之学为主,可以安世高为代表;二是大乘学派,以《般若经》和净土信仰为主,可以支娄迦谶为代表。两派同时并行。

  问:那时的翻译对后来的佛教有什么影响或作用?

:当时翻译事业还在初创时期,限于各种条件,还未能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翻译,所译的经书很少是全译本,而翻译文体也还没有能够确立,但是他们已经出色地做到了开辟园地的工作,为佛教在中国思想界树立了地位,并且扩大了影响。 

问:佛教传入后有不少人研习弘传,中国僧界出现过什么样的重要人物曾促进佛教的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广大流行,开始于四世纪,当时中国僧界道安法师是一位重要人物,是起了很大积极作用的佛教领袖(图1)。他是我国最早的热心传教者,曾经派遣徒众到各地大弘佛教。他又是我国第一个僧伽制度建立者。他努力寻求戒律,以补当时律藏不齐全的缺陷,并制定了当时全国风从的僧尼轨范(中国僧人出家后,废除原有姓氏,一律以“释”为姓,是由道安提倡并从他开始的)。他整理了已译出的经典,撰成了中国第一部“经录”;他极力奖励翻译事业,并第一次总结了翻译的经验。在他的主持下,翻出了许多重要经论,集中和培养了许多学者和翻译人才,为后来鸠摩罗什的大规模翻译事业准备了有利条件。 (摘自《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著)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四十四问:既知难得,得已且具大义之暇满人身,今既获得,应如何作取舍?

 答:应取心要,菩提道次第为一切法之心要。颇公开示说:“趁此一息尚存,最上目的,辗转增上,证得圆满双运果位;其次亦当解脱轮回;最低限度,亦当不堕三恶涂。”取心要之法,应依师佛无二所指示正法教授心要而勤修。过去大德如贡巴瓦修此(难得具义,应取心要)之心念力生起时,腿上被木刺扎入,乃不知痛,无暇拔之。敬安瓦修此昼夜精勤修习,不思睡眠,或劝其稍息,答说:“修此稍息之心,不能生起。”心生之量,片刻空过之事皆不作,故不为无益之事,遑言作恶,此为修此心生起所见之迹相。颇公乃过来人常说:“于暇满大义,心生通达者,其心绝不缘无意义事。”宗喀佛说:“绝不令心放逸,不空生片刻。”如不用催促劝勉我心之功,即空过一生,亦以为不足惜。故修此法,则令此心极欲受取心要(即修正法)。若知此而不修可以吗?一、决定须修:总观察一切众生,皆思离苦得乐,应取舍不错,能认识此正因,惟有正法;二、决定能修:不可自暴自弃;三、此身须修,四、现时即修。(非谓立刻关门点灯入座而修,乃谓于所应取舍之术,立刻实行学习。)

不知应取善因,应舍恶因者,虽得此一次人身,则如阿阇黎胜勇所说“宝洲空回”一喻:到宝洲谓喻得人身;贪恋风景而忘采宝,喻人贪恋名利,而忘成就一切善因;空手而回,当负重债(去时资斧),喻空过人身,枉消过去所积受用善因,返故穷乡,喻仍堕三途;忘取实利,喻忘取善因,则造恶因,自然堕三途了。入行论说:“以身作义利,故施以衣食,不然枉废衣食了。”当思过去大德如宗喀巴大师、法金刚、温萨巴等皆南洲人,具足六蕴之胎生类,与吾人无异,彼等皆成就,我等如何不能成就,此谁之过?(非自不能修,非修法错误,非无善知识错误)皆由自己未能发精勤修学之心。若此心未生,应勤祈上师即佛加持,迅速生起,方能勤取心要。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