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问答(六十八)

   问:你说到印度去深入研究法相瑜伽学的玄奘法师,是不是为大家所知道的那位到西天取经的“唐僧”或“唐三藏” ?(图 1)

图1 唐僧与猴行者 (甘肃安西榆林窟第 3窟西夏壁画《普贤变》局部)

: 是的。但“唐僧”、“唐三藏”用在一个人身上却是错误的。唐是当时我国的国号,这两个名词现代语来说就是中国僧人,中国的三藏法师。对佛教中人,这本来是常识问题,但社会上误解的人太多了,不能不解释一下。

问:那么他的大概事迹请介绍一下好吗?

答:对于人人都知道的玄奘法师,是用不着详细介绍的了。这一位孤征十七载、独行五万里、足迹遍于西域、印度百三十国而且留下一部不朽的游记──《大唐西域记》的伟大旅行家;这一位通达中印文字、洞晓三藏教理、由留学僧而最后主持当时印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的讲席,受到了印度及西域各国国王和僧俗人民欢迎敬重的伟大的佛教学者;他以毕生精力致力于中印文化交流事业,译出经论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约五十万颂);他的系统的翻译规模、严谨的翻译作风和巨大的翻译成果,在中国翻译史上留下了超前绝后的光辉典范。他的成就和贡献不仅在佛教方面,而且在学术方面,都是非常重大的。他不仅比较全面地系统地译传了大乘瑜伽有宗一系的经论,而且把空宗的根本大经──《大般若经》二十万颂也完全翻译过来;又把小乘说一切有部的重要论典几乎全译过来。另外,他又独得印度一位罕有的佛教天才大师护法菩萨的秘传之作,如和会空有两宗的《广百论释》和编入《成唯识论》的护法正义,印度都无传本。由此可见,他实际上已成为印度佛学发展到最高峰的首屈一指的集大成者。故在戒日王为他举行的十八日无遮大会上,他高踞狮座,陈义立宗,无人敢出而与他对扬争锋。因此,大乘学者共尊他为“大乘天”(即“大乘的神”),为祖国赢得了当时两大文明古国间学术上最高的荣誉。百余年后,日本僧人金刚三昧(公元818年前后在华)游印时看见中印的僧寺中都画有玄奘所着的麻履(即麻鞋)及所用的匙、筋,以彩云烘托,“每至斋日辄膜拜焉”(见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三及《续集》卷二)。可知印度当时佛教界已把玄奘的麻鞋当作佛的足迹一样敬重、供养了。一个学者在外国享到这样高的尊敬,除了各大宗教的教主,历史上尚无第二人。直到现在日本佛教学者仍然认为玄奘法师这样的人才,只有中国这个伟大民族才能产生出来,玄奘法师确实是我们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摘自《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著)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五十二问:由何而决知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及此中心要?

  答:亦分三因而决知:

一因,思死时一切不能携去。佛法如何利益?有说依佛法可得不死,此不应理。此指未死时,能修正法。常人死时,痛苦难忍,追悔无穷,显现恶象。修正法者,远离此各种怖畏,欢喜以去。经中说:“国王去时,须舍其锦秀河山,及众宝聚而死,下至乞丐亦必舍瓢杖而死去。”生时下至一句念颂,死时可作资粮,以利后世。

二因,思死时孑身而去。死时欲得一伴侣同往而不可得,国王拥有千百万人民,常人纵儿孙满堂,莫不孑然一身而去。与生俱来自身肉骨,亦必须舍离,尚不能携去,何况其他眷属亲友财宝受用等。故人生时如旅客,死时别其住舍而去,决无住舍随旅客而往者。若未修法,至于死时,于自身躯,深生爱着,不能舍故,烦恼炽然,由是而堕三途,则此身躯反成为死时之累。

三因,思死时唯正法可益。死时既无定期,我今日即未脱离死王立至之危险,故及时应作防备。如是必须备死之法,即不贪恋于此世乐,现在即当学正法。俱舍说:“此时能携去使死后荒凉,转为安乐者,惟所积之福德资粮。”惟依无倒正法菩提道次第,如法修行。应于此下决定心,专一而修。生起现在须修之决定,复重在须舍此世之贪恋,不然,所修之法,不能入道。(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