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问答(七十)

   问:除前面所讲的几点之外,历史上曾有许多人从事佛典的翻译弘传,还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人物? ①

答:中国汉语系佛教翻译事业持续了十个世纪(二至十一世纪),翻译过来的经律论三藏共有一千六百九十余部,六千四百二十余卷,著名的本国和外国来的译师不下二百人。除前面提到的诸人之外,如印度的昙无谶、佛驮跋陀罗、菩提流支,巴基斯坦的阇那崛多和施护,阿富汗的般若,柬埔寨的曼陀罗仙和僧伽婆罗,以及斯里兰卡的弘传密教的不空三藏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图1)。通过这样多的人持久不懈的辛勤努力,把佛教的声闻乘、性、相、显、密各系统的学说都介绍到中国来,从而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巨大宝藏。1954年中国全国文学翻译工作者会议上,作家协会主席茅盾在他的报告中说:“我国的翻译事业,是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我们的先辈在翻译佛经方面所树立严谨的科学翻译方法,及其所达到的卓越成就,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并且奉以为典范”。

图1 不空像

毫无疑问,中国古代的翻译事业,给灿烂的汉民族文化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在世界上是无可匹敌的。它是我们足以自豪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但是,我们还必须指出常常容易忽略然而非常重要的另外一面。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个兄弟民族在创造全民族的文化中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和出色的成绩,在佛教方面尤其如此。西藏在吐番王朝时期(图2),由于文成和金城两公主的下嫁,引进了盛唐文化和佛教的信仰,并创制了通用至今的文字。到持松德赞时期,迎请了印度当时最著名的显教学者寂护、莲花戒和密宗大师莲华生等建寺立僧,从事系统的翻译;同时又由沙州和向唐朝请去汉僧传授禅宗,讲经说法;到赤热巴巾(即可黎可足或彝泰赞普,815-836在位)时,又迎请印度大德多人和西藏学者一起厘定译名,校正旧有译文,补译大量经论。公元十世纪以后西藏开始了佛教后弘期。

图2 吐蕃赞普像
(敦煌莫高窟第159窟东壁《维摩诘经变》壁画局部)

(摘自《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著)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五十四问:曾学法多年,年过花甲,不须勤教(多数是如此),知死之将至,并知备死,唯速修正法,但大半手忙脚乱,多不如理,应如何为正?

  答:少壮时代,易忘老死,须人劝教,略生感动,复为世法冲淡。曾学法者,年过花甲,知死将至,知速备死(一般人不知备),然而于备死之法,大半乱抓,手忙脚乱,有一些急修止观者,有一些忙抓圆满次第幻身,或虹身修法者。少壮时身健则心易住,尚难伏此心猿,况老年身衰则心难调(过去修而已生功能者除外),恐心猿未系,死已临头,将无福资以为死用。尤以风息脉络明点修法,此如追风毒蛇,少壮气足精沛,较易调伏,年老气衰精枯,恐风蛇未被抓住,反被风蛇毒害。应谛审自己菩提道次第,从依师起,至圆满双运位,各各法门,何种法门自己修过,并如量生起,何种法门虽曾修过,但未生起猛利感动和决定(只听过教法,根本未作修习者,更无论矣),则应速即补课,当以此未生感动和决定之法门为“专修”,其余法门为“概修”,如于依师法门尚未如量生起,则以此法门为“专修”,其余法门作“概修”。至生起时,再进修其次法门为“专修”,其余法门作“概修”。应知上师教授指示说:“仅一支香(时间)真实皈依,亦较终日修风息脉络明点功德胜千百倍。”特别是于六加行中所说:“若无出离心与菩提心,则所作善业,不能谓为佛法。”尤当猛省也。宗喀佛教授指示说:“前前功德不生,则后后通达不起。”如冰上建屋,所修不固也。(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