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狂躁得静不下来,或者坐一整天不动不说话,这两种都是病态
把狂躁看成热情、活跃,把抑制看成文静、老实,这都是不懂病态心理的错觉
修行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研究、累积经验,这样出生的智慧才是自己的
理论全是启发,修要自己修,修出来的经验才是自己的
不研究烦恼,不跟烦恼打仗,怎么有断烦恼的经验?
一个烦恼重而有觉悟的人,远比一个烦恼轻却没觉悟的人好得多
狂躁得静不下来,或者坐一整天不动不说话,这两种都是病态
我从前专门跟心理病人接触,心理生病的人相当多,毛病都在心里,我也看得多了。有的病人非常狂躁,始终安静不下来,有的病人非常安静。这是神经类型的不同,以及在生活中种种遭遇影响下形成的。静不下来的人,他到了晚上11点、12点还要东家串门西家串门,讲起话来精神特别足,会讲不完的讲,人家深更半夜已经疲劳了,他一点疲劳也没有,这种人是病态。还有的人呢,他可以坐下来一动不动,一整天不说话的。而这两种病态,他们都喜欢过他们自己的生活,因为他们对这种生活觉得很合适、很适应、很舒服,可是这种样子已经跟常人不一样了。一个喜欢动的人,要他静下来,他难受死了;一个不喜欢说话的人,硬是叫他去招待这个、应付那个,他难受死了。
把狂躁看成热情、活跃,把抑制看成文静、老实,这都是不懂病态心理的错觉
人们对这些病态的人往往有错觉,对那种很喜欢动的人,称他为“这个人很热情”、“这个人很活跃”,对那种很安静、不喜欢说话的人,说“这个人挺文静”,“很有修养”,“很老实”,全说好听的话。其实谁也不了解,他们出生以后种种的遭遇,而形成他们这个样子,他们这样已经是不正常了。
修行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研究、累积经验,这样出生的智慧才是自己的
我们信佛的人,修行的过程中就是一种学习、一种研究、一种探讨、一种累积经验,要不然的话,你智慧哪里来呢?学来的智慧不是你自己的智慧。即使我这个老师给你介绍我过去种种的经验,或者你看书,看到古时候修行人种种修行上的经验,也不等于是你的经验。你喜欢听、喜欢看,仅仅是你听故事、看故事,那样一会儿就飘掉了,你抓不住啊,那么就形成了空谈。即使如今看起来有的人很用功,这是表面的,看起来他很懂啊,也是表面的。实质上你只要脱离一个环节,你就得不到全面的开悟,你就等于把自己架空了。
理论全是启发,修要自己修,修出来的经验才是自己的
如今的修行人,某些方面会引起我们的敬仰,但是我们很可能不了解他的内心。某些方面引起我们的敬仰,仅仅是他在学习过程中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至于他究竟成就了没有,这很难说。所以一切的理论全是启发,而真正的修,要我们自己去修,自己修出来的经验才是自己的东西。
不研究烦恼,不跟烦恼打仗,怎么有断烦恼的经验?
当然这些经验也不能说完全是好的,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经验。或者说你本来以为这个经验不错,后来又觉得不对了,在这条路上要经过多少的波折、多少的反复,你才能够逐渐逐渐纠正你的错误。所以一个人起烦恼也好,一个人会有一点优点使人们赞叹也好,我们都不要把他看死了,如果他肯研究的话,他不通过烦恼,他怎么研究?他没有研究的材料嘛。比如说他不跟敌人打仗,他怎么会累积战争的经验?
一个烦恼重而有觉悟的人,远比一个烦恼轻却没觉悟的人好得多
所以对一个烦恼的人不要把他看死了,问题就是他有觉悟没觉悟,一个烦恼重的人他有觉悟,我的看法,远远比一个没有觉悟、烦恼轻的人好得多。从现象上来看,烦恼轻的人应该比烦恼重的人好得多,可是从实质来看,烦恼轻的人他是修出来的吗?如果他本来是一个烦恼重的人,后来变得烦恼轻了,这就对了。如果他从小就是一个很文静的孩子,从小脾气就是那个样,到了老了还是那个样,这一生不是白过了?他有什么收获呢?他有什么经验?比如做生意,既不赔本也不赚钱,那不是白忙吗?至少说这个人是保守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