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修行人喜欢一个人住安静的地方,就有一点寂静的样子了
佛法理论要结合人生活的实际修起来,才能悟,光是在成就境界上羡慕、欣赏,不过是自我陶醉
众生有静的一面,所以能成佛;众生有动的一面,所以会流转生死
修行是修合理的静、合理的动,止即静,观即动
通过觉悟而静下来,这是好的;受到打击,泄气了,抑制了,这种静就不好
修行人喜欢一个人住安静的地方,就有一点寂静的样子了
今天我们继续讲高洁大行品。“独处静居堪寂味”,从文字上来解说,我们修行人如果能做到,喜欢一个人住在安静的地方,并且能够安心住下来,那就有一点寂静的样子了,也说明这个人已经有寂静的体会了。
佛法理论要结合人生活的实际修起来,才能悟,光是在成就境界上羡慕、欣赏,不过是自我陶醉
在这里呢,我们除了照文字解说以外,还要分析得详细一点。如果我们要分析得详细一点,一方面要懂得佛法的智慧,一方面还要有人生的经验。说到底我们是人,即使我们将来证阿罗汉果成佛,也是从人过渡过去。所以脱离了今天我们人的生活这个实际,就难免有点空谈,修行也修不起来的。讲理论不结合实际,没有多大意义。理论好,没有悟到,那也不是一个修行人。理论上通了,只是理悟,真正的证悟还是在生活里,一方面要理论通,一方面要有禅定的定力,才能够在生活里豁然开悟。
所以我们应该要懂修行不能简单化。简单化都是从前修行成就的人的成就境界,至于我们怎么去达到这个成就境界,我们不得不需要一座桥梁,否则的话,光是把修行人成就的境界欣赏、陶醉、羡慕,这仍然是属于知识分子的自我陶醉罢了。很多修行人不懂佛法,这个是错;钻到理论上去,而不去实践,这个也错。
众生有静的一面,所以能成佛;
众生有动的一面,所以会流转生死
我们常听到有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有人反对,说,“人之初性本恶。”到底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我们佛教的观点是怎么看?也有善也有恶。凡夫众生善恶都有,不能说“性本善”,也不能说“性本恶”。
同样的道理,一个修行人,到底是喜欢静呢还是喜欢动呢?这也是值得研究的。说人本来就喜欢静的,或者说人本来就喜欢动的,各有道理。说人喜欢静的,因为每个人都会安静下来;说人喜欢动的,动物动物肯定要动的,人也是动物,而且动物动物靠动生长,可是完全动也不行啊,几天不睡觉,人就要死了。
那么我们修行人说修行话,如果人只是静没有动的话,人怎么会流转生死?如果人只是动没有静的话,人怎么会成佛呢?所以佛学,片面地说、固定地说,都是错误的。佛教就是辩证法,一分为二,那么当然两面都有。凡夫就是这个样子,众生有喜欢静的一面,所以众生能成佛,众生也有喜欢动的一面,所以流转生死。
修行是修合理的静、合理的动,止即静,观即动
那么修行人应该是喜欢什么?修行人应该也喜欢静也喜欢动。我们修止就是静,我们修观就是从观中去鉴别是对还是错,这也是一种心理活动了。所以修行是修合理的静、合理的动。
通过觉悟而静下来,这是好的;
受到打击,泄气了,抑制了,这种静就不好
拿静来说,有的静是好的,有的静是不好的。要分析得细一点,对人生要观察到深入一点,否则的话你理解得片面简单,肯定要犯错误。如果通过觉悟而静下来,这是好的。如果通过打击静下来,这就很难说了。一种情况,他在打击中觉悟了,这又好了;一种情况,在打击中他被打扁了,他没有力量动,也不想动,泄气了,抑制了,那就不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