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关于这颗心(110)
      ——戒·定·慧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培养内在的戒法,才是真正护持佛教

佛陀就是希望我们如此了解事情,无论接收到什么,心都不会对它添油加醋。他们任命你为市议员:“好的,我就是个市议员……但其实我不是。”他们任命你为议长:“当然,我就是议长,但其实我不是。”无论他们如何对你,都只要:“好的,我是,但其实我不是。”

最后,我们到底是什么?我们最后都一定会死,无论他们怎么做,最后都相同。你能说什么?若你能如此看事情,就能屹立不摇并真正知足,什么都没改变。

这是不被事情愚弄的方法,无论发生什么事,一切都是诸行。没有任何事能诱使如此的心去构设与攀缘,引诱它进入贪、瞋、痴之中。

这才是对佛教真正的护持,无论你是处于被支持者(僧伽)或支持者(在家众)之中,请仔细思维这点。培养你内在的戒法①,这是护持佛教最稳当的方式。以供养事物、卧具与医药来护持佛教也很好,不过这种供养只能达到佛教的表层而已。

树有树皮、边材与心材,这三部分缺一不可,心材依赖树皮与边材,边材则依赖树皮与心材,它们互相依赖而存在,就如同戒、定、慧的教法。戒让你的身、口业保持正直,定令内心安住,慧则彻底了解一切诸行的本质。研究这个,修行这个,你就能以最深入的方式了解佛教。

若不了解这些事,你就会被财产、阶级或接触到的任何事物给愚弄。我们必须考虑让自己的生活与教法一致,应省察这世上的一切众生,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我们就如他们,他们就如我们。他们一如我们,同样拥有快乐与痛苦,并没有任何不同。若我们能如此省察,平静与了解将会生起,这是佛教的基础。

第十二章 不确定——圣者的标准

曾有位西方比丘,是我的学生,每当他看到有泰国比丘与沙弥还俗时,他就会说:“噢,真遗憾!他们为何要那么做?为何会有如此多泰国比丘与沙弥还俗?”他很震惊。他对件事感到难过,因为他才刚进来与佛教接触,这激发他下定决心成为比丘,并心想自己永不还俗。但过了一段时间,有些西方比丘开始还俗,他也逐渐认为还俗并没什么大不了。

当人们受到激发时,一切似乎都是正确与美好的。他们不会判断自己的感觉,且并不真的了解修行,却继续前进,形成一种主观的看法。而那些真正知道的人,心中都会有坚定不移的基础——但不会吹嘘。

厌烦清净生活便可能还俗

以我自己而言,当刚出家时,实际上并未做很多修行,但我很有信心。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吧!在雨安居结束时,和我一起去的比丘与沙弥都还俗了。我心想:“这些人是怎么了?”但我不敢对他们说什么,因为我还不确定自己的感觉,我太激动了。

但在内心深处,我觉得他们都很愚蠢,“出家很困难,还俗却很容易。这些家伙没有大福德。他们认为世间的方式比法的方式更有用。”我就是那么想,但什么都没说,只是观察我的心。

我看着和我同行的比丘们陆续还俗,有时他们会盛装来到寺里炫耀。我看着他们,心想他们疯了,但他们却自认为看来很时髦。我觉得他们错了,但我没说,因我自己仍是个未定数,还不确定自己的信心能维持多久。

当我的朋友们全都还俗时,我断绝一切关心,任何人的离开都与我无关。我拿起《别解脱戒本》研读,埋首于其中。不会再有人来烦我,并浪费我的时间,我专心于修行。我还是什么都没说,因为觉得修行一辈子,也许七、八十甚至九十年,一直维持精进不懈与不放逸,似乎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会出家的人就会出家,会还俗的人就会还俗,我冷眼旁观一切,并不担心自己会留下或离开。我看着朋友们离开,但我心里觉得这些人都未看清楚。那西方比丘可能也是如此想,他看到人们出家只是在一个雨安居期间,便觉得很难过。

之后,他达到一个我能称为“厌烦”的阶段,对清净的生活感到厌烦。于是他放下了修行,最后还俗了。

“你为何要还俗?”我问他,“以前,当你看到泰国比丘还俗,你会说:‘噢,真遗憾!多可悲,多可惜呀!’现在,轮到你自己想要还俗,为何你现在不会觉得遗憾?”

他没有回答,只是不好意思地咧嘴苦笑。

【注释】

① 戒法:泛指佛陀所制之律法,在个人层面,系指戒与实相(慧)。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