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关于这颗心

关于这颗心 (126)
      ——戒·定·慧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心不再被世间苦难拖累,修行便结束了

若你们了解世俗法的实相,就可以得到平静。但若你们相信人、生物、“我的”、“他们的”等是不变的实体,则无可避免地会为它们哭或笑。若将这些东西当做我们的,就永远会有痛苦,这是邪见。

我们都迷失在世俗谛中,所以,比丘们会在葬礼中唱诵:“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因为那是实相。有任何东西是出生之后不会消灭的吗?人出生之后就会死亡,情绪生起后就会消退。你们曾看过有人连续哭三四年的吗?你们可能见过有人顶多哭一整夜,然后眼泪就流干了。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偈诵是如此说的。若我们了解有为法,并因而止息它们,那就是最大的快乐。这是真正的功德,让有为法止息,止息众生的重担,超越这些事之后,人就能看见无为法。这表示无论发生什么事,心都不会对它造作,没有任何事能让心失去平衡。你还能期待什么?这就是终点与结束。

佛陀教导事物的实相,我们供养与闻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追寻与了解这个。若我们了解,就无须去研究观禅,它自己会发生。止与观的生起,和其他因缘法一样,都有其因缘。觉知的心超越这些事,已达到修行的顶点。

我们的修行、探索,就是为了超越痛苦。当取结束时,有的状态就跟着结束;当有的状态结束时,就不再有生与死。当事情顺利时,心不欣喜;当事情不顺利时,心也不悲伤。心不再被世间的苦难所拖累,因此修行便结束了。这是佛陀教导的根本原则。

佛陀教导法,是要让人使用的,甚至当人临终时,也有寂灭为乐的教导。但我们却不平息有为法,相反还执著它们,好像比丘们是如此教我们的一样。我们执著它们,并为其哭泣,就这样迷失在有为法之中。天堂、地狱与涅槃,都是在这里找到的。

佛陀的一切教法都和心有关

人们通常对世俗谛无知,认为事物都依其自性而存在。当书上说,树、山、河等都是无执受行时,这就是将事情简化,因为它们无关痛苦——如同世间根本没有痛苦。

这只是法的表皮,若根据胜义谛来解释,就会了解这些都是人的贪欲在作祟。当人们会为了一根细针而打小孩时,你怎么能说事物无力造成事件,说它们是无执受的?无论是个盘子、杯子或一块木板——心缘取这一切事物,只要看看若有人将其中一样砸碎会发生什么事,你就知道了,一切事物都可能如此影响我们。完全觉知这些事是我们的修行,审视那些有为与无为、执受与非执受的事。

诚如佛陀所说,这是外在教法的一部分。有次佛陀在一座树林里,他拾起一把树叶问比丘们:“比丘们,我手上的树叶和森林里的落叶相比,何者较多?”

比丘们回答:“世尊手上的树叶比较少,森林里的落叶显然比较多。”佛陀便说:

同样,比丘们!如来的全部教法很渊博。但他知道的许多事和事物的本质无关,它们和离苦之道并非直接相关。法有许多面向,但佛陀真正希望你们做的,是去解脱痛苦,去探索事情,放下对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的贪爱与执著。停止执著这些事,你们就能解脱痛苦。

这些教导就如佛陀手上的树叶,你并不需要很多,只要一些就够了。至于其他的部分,无须杞人忧天。就如广袤的大地充满青草、土壤、高山与森林,上面并不乏岩石与卵石,但这些岩石全部加起来,也不及一颗宝石的价值。

佛陀的法就像这样,你并不需要很多,一切外在教法,其实都和心有关。无论你研究三藏、阿毗达磨或任何东西,别忘了它来自何处。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