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关于这颗心

关于这颗心(16)
      ——戒·定·慧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第四章 了解戒律

研读戒律直到真心了解

隔天早晨,当我们托钵回来时,没有一个比丘走近餐盘。在家众自己把食物分配好并供养给他们,因为担心比丘们不吃。从那天起,比丘与沙弥们似乎都显得很紧张,我试着解释一些事情好让他们放松心情。我认为他们害怕我们,他们只是走进自己的房间,并安静地把自己关起来。

有两三天我试着让他们放轻松,因为他们是如此羞愧。我真的没有任何对立的想法,也没有嫌食物不够或挑三拣四的意思。我以前曾禁食,有时甚至长达七八天,这里有白米饭,我知道自己不会饿死。我从修行、研读与如法修行中获得力量。

我以佛陀为典范,无论到哪里,不管别人怎么做,都不让自己卷入是非,只是完全投身于修行中──我在乎自己和修行。

那些不持戒、修定的人,无法和修行的人共住,他们必然是各走各的路。以前我并不了解这点。身为老师,我教导别人,自己却没有修行,这实在很糟。当我深入观察时,发现我的修行与知识有天壤之别。

因此,我对想建立森林禅修中心的比丘们说:“别做!”若你还未真正了解,就别费心去教导别人,你只会搞得一团糟而已。有些比丘以为只要住进森林里,就能获得平静,但他们仍不了解修行的本质。他们去割草,什么事都自己来,那不会带来进步。无论森林有多平静,若你做错的话,就不可能进步。

他们看见森林僧住在森林里,便模仿他们住于森林,不过那是不同的,袈裟、饮食习惯不同,每件事都不一样。他们没有自我训练,没有修行,若只是依样而住,就有如炫耀或宣传的场景,只是场卖膏药的表演罢了,无法更进一步。那些只有少许修行就去教导他人者,都还不成熟,并非真的了解。不久之后,一旦他们放弃,一切就垮了。

因此,我们必须研读。仔细看《新论》说些什么,研读它、背诵它,直到了解为止。随时询问老师更微细的观点,他会加以解释,如此研读直到真正了解戒律为止。

第五章 维持标准

在每年佛法考试后的年度聚会里,我们反省履行各种寺院义务的重要性,包括戒师与老师的义务。这些义务将我们凝聚在一起,成为一个大团体,而能和合共住、彼此尊敬,这也反过来利益团体。

从佛陀的时代以至今,在所有社区里,无论居民采取什么形式,若不相互尊敬,绝对无法成功。无论世俗的或出家的团体,若缺乏互敬,将无法团结,放逸会接踵而来,终将导致修行的堕落。

我们的修行团体已住在此地约二十五年。它稳定成长,但也可能会走下坡路,我们必须了解这点。不过若我们小心留意,彼此相互尊敬,并继续维持修行的标准,我们的和谐将会很稳固。做为一个团体,我们的修行将会是佛教持续成长的动力。

研读与修行相辅相成

研读与修行是相辅相成的,佛教因解行并重才成长与兴盛。若我们只是以轻忽的态度学习经典,随后就会放逸。例如在这里第一年,有七位比丘参加雨安居,那时我心想:“每次比丘们为了佛法考试而开始读书时,修行似乎就会退步。”我试着找出原因,于是开始教导他们,每天从用餐后直到晚上六点,大约教了四十天。后来,比丘们前去应考,结果七人全部通过。

那真的很好,但对于不慎思明辨者会有些问题。为了研读,需要做很多读诵与复习,不懂得自制与自律者,很容易废弛禅修,而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研读、复习与记忆上。这使得他们放弃本业和修行的标准。

因此,当这些比丘结束研读与考试时,我可以看见他们行为的改变。没有行禅,只有一点点坐禅,应酬也会增加,自制与镇定都退步了。

译注:

①比丘割草犯波逸提。

②《新论》:关于基础法与律的书。

③为许多比丘举行有关经典知识的笔试,有时是针对日常生活中运用教法的难题。有时就如阿姜查所指出的,佛法考试对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修行上的实践是一种伤害。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