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关于这颗心

关于这颗心(28)
      ——戒·定·慧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第八章 实相的两面

如理思维,不会执著任何东西

我曾读过一本关于禅宗的书。如你所知,禅宗强调不立文字。例如,若有个比丘坐禅时昏沉,就会受到禅杖警策,他们会拍打他的背部。当昏沉的学生被打时,他会对监香者合掌称谢。禅宗的修行,教导人们对一切有助于心灵提升的事,都要心存感恩。

有天一群比丘在集会,禅堂外有一面幡在风中飘动。有两位比丘争执幡动的原因,一个说是风动,另一个说是幡动,他们各执己见,如此即使吵到死,也无法获得共识。此时,老师介入说:“你们两个都不对,正确的看法是:既无幡,也无风。”

这才是修行:放下一切,既无幡,也无风。若有幡,就有风;若有风,就有幡。你应彻底思维与反省这点,直到如实了知。若能如理思维,就不会执著任何东西。一切皆空──本性空寂,幡是空的,风也是空的。在大空性中,无幡也无风,无生、老、病、死。我们世俗对幡与风的理解都只是概念,事实上一切皆无,如此而已!除了空之外,什么都没有。

若以此方式修行,我们就会彻底了解,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在大空性中,死神将永远找不到你,老、病、死也无法跟随你。当我们依据实相──正见,去看见与了解时,将只有这个大空性,再也完全没有我们、他们和自我。

感觉就只是感觉,来了又去

世间无尽地流转,若我们想要完全理解它,只会被它带入混乱与迷妄。但若清楚地观照世间,真实的智慧就会生起。佛陀就是个通达世间法的人──丰富的世间知识,才有伟大的影响力与领导力。他借由转化世间的智慧而生起洞见,获得出世间的智慧而成为圣者。因此,若我们依教奉行,向内观照,将达到一个全新层次的了解。当眼见色时,色不存在;耳闻声音,声不存在;鼻嗅香时,香不存在。一切感觉都很清楚呈现,但并无任何实体。它们就只是感觉,生起然后消逝。

若我们能如实地了解,感觉将不再具有实体,它们只是来了又去的感受。在实相中,根本没有任何事物,若无任何事物,则无我们与他们。若无我们,则无一物是属于我们的。以此方式止息痛苦,既然无任何人得到痛苦,那么是谁在受苦呢?

当痛苦生起时,我们执著苦,因此必须真的去受苦。同样地,当快乐生起时执著乐,结果经验了欢乐。执著这些感受而造成自我的概念,因此“我们”与“他们”的想法就持续显现。一切都从此开始,然后把我们带往无尽的轮回。

前来森林,不是为了执著这里的生活

因此我们禅修,并如法地生活,离家到森林里住,汲取它给我们的心灵平静。我们逃离,并非因为恐惧或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战胜自己。不过,前来住在森林里的人却变得执著这里的生活,就如住在都市里的人执著那里的生活一般,都迷失在森林或都市里。佛陀赞叹森林生活,是因为身心的孤独有助于解脱道的修行。

然而,他并不希望我们对森林生活有所依赖,或耽溺于它的平静与安宁中。我们是为了生起智慧而来修行,在森林里可种植与培养智慧的种子,若有混乱与骚动,种子就很难生长。不过,一旦经历过森林生活,我们就可以自在地回到都市,面对它带来的一切感官刺激。住在森林学习的意义,是让智慧成长与茁壮。将来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能运用这个智慧。

当感官受到刺激时,我们会激动,此时感官成为我们的对手。它们敢来挑战,是因为我们仍然愚昧,没有智慧可以处理它们。事实上,它们是我们的老师,但由于我们的无知,而无法如此看待。当住在城市时,我们永远没想过感官能教导什么。真实智慧尚未显现时,持续将感官和其对象视为敌人。一旦真实的智慧生起,它们就不再是敌人,而成为洞见与智慧的入口。

想想这处森林里的野鸡,每个人都知道它们有多么惧怕人。但住在这里,我不只可以教导它们,且能从它们身上学到东西。我从撒米给它们吃开始,起初它们很害怕,不敢靠近。不过,经过一段时间后,它们不只习惯了,且还开始期待。你看,这里可以学到一些东西──它们本来认为米是危险的,是敌人。事实上,米并不危险,但它们不知米是食物,所以才害怕。最后,当它们了解并无危险后,便肆无忌惮地吃了起来。

野鸡透过此法自然地学习,我们住在这森林里,也以相同的方法学习。以前我们认为感官是个问题,且因不知如何正确地使用,而造成很大的困扰。不过,通过修行的经验,我们学会如实地看待它们,并如鸡吃米般学会如何使用,它们就不再和我们对立,问题也就消失了。

不能正确使用感官就会一直处在对峙中

只要我们思考、探究与了解的方式错误,这些事情就会和我们对立。但只要我们开始正确地研究,经验将带来智慧与洞见。鸡最后能够了解,在某个意义上,可以说它们是在修观。它们如实觉知,并有自己的洞见。

在修行中,我们拥有可以做为修持工具的感官,正确地使用,将能帮助我们觉悟佛法,这是所有禅修者都必须深思的事。当未清楚地看见时,我们就会一直处在对峙中。

如今,我们生活在森林的宁静中,持续开发微细的感觉,并为培养智慧做好准备。但住在安静的森林中,稍微获得一些内心的平静,不要认为这样就够了,不能仅止于此。记住,我们是来培养与增长智慧的种子。

当智慧成熟且开始如实了解时,我们就不会再被外境愚弄。通常,若心情愉悦,我们表现出一种方式,若心情不好,则表现出另一种方式。喜欢某件东西就会兴致高昂,讨厌时则会意志消沉,就一直如此活在对立的冲突中。当它们不再与我们对立时,就会变得稳定与平衡,不会再高低起伏。我们了解世间的这些事情,且明白它就是如此,只是世间法。

译注:

① 纠正僧众坐禅时之怠惰、瞌睡、姿势不正的方法。警策棒为长扁平形木板,大小、形状、重量不一,通常长约四尺二寸,上幅稍宽,约二寸左右,柄部圆形。警策之法,师家先轻打昏沉者右肩,以示预告,后再重打予以警告。受者合掌谢之,打者则横持警策问讯。

② 观:音译为毘婆奢那,意思是从各种不同的方面照见。观是直接照见究竟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从而获得解脱。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