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关于这颗心

关于这颗心(37)
      ——戒·定·慧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第四章 心的训练

以佛陀的法训练自己

你应该以佛陀的法来训练自己,取代情绪的放纵。无论懒散或勤奋,都只是继续修行。你不认为这是比较好的方式吗?跟随情绪的另一条路,永远无法带你通往法。若修行佛法,则无论心情如何,都只管继续修行,不断地修。自我放纵之道绝非佛陀之道,若我们依自己的观点,依自己对法的看法修行,将永远无法看清对错。我们无法知道自己的心、知道自己。

因此,依循自己的教导修行是缓慢的,顺随法的修行才是最直接的方式。不论懒散或勤奋时都在修行,对于时间与地点都能清楚地觉知,这就称为修心。

若你放纵自己,依循自己的见解而修行,便会开始胡思乱想并疑神疑鬼。你自己会想:“我既没有福报,运气又不好,已禅修了好几年,到现在还未觉悟,也未见法。”以这种态度修行不能称为修心,只能称为修习灾难

若你是尚未觉悟、见法的禅修者,仍未改头换面,那是因为你错误地修行,并未遵循佛陀的教导。佛陀如此教导我们:“阿难,努力修行!不断展开你的修行。如此一来,你的一切疑惑、不确定都会消失。”你的疑惑无法透过思考、推理、推测或讨论消失,也不会因无所作为而自动消失,一切烦恼只有通过修心,透过正确的修行才会消失。

如同佛陀所说,修心之道和世间之道正好相反,因为它是来自清净心。未被杂染附着的清净心,是佛陀和圣弟子们之道。

若你修习法,就必须以自己的心礼敬法,而非让法来礼敬你──若你如此修行,痛苦将会生起,没有人能逃离苦。当你着手修行时,苦早就在那里了。

禅修者的职责──正念、摄心与知足

禅修者的职责是正念、摄心与知足,这些事会阻止我们,阻止那些从未受过训练者的心的习气。我们为何要费心做这件事呢?若你不训练心,它就会继续狂野而顺着本性走。训练那本性,让它有利于应用,是有可能的。

例如树木,若只是让它们保持自然状态,我们就永远不可能利用它们来盖房子,无法将它们做成木板或其他可用的建材。若木匠想盖房子,他会先找树,将原木做成有用的建材,那么在短期内,就能盖出一栋房子。

禅修和修心与此类似。你必须取这颗未经训练的心,就如在森林里砍取树木一般。然后,训练它,让它更细致、敏锐,更能觉知它自己。每件事都处于自然状态中,当了解它的本质时,就能改变它。我们可以离开它、放下它,然后就不会再继续受苦。

心的本质是,只要它贪爱与执取,就会衍生出不安与迷妄。一开始它可能在四处漫游,当我们观察这不安时,也许会认为不可能训练它,因而感到痛苦。我们不了解心就是如此,即使是在修行,试图达到平静,也会有念头与感觉在四处攀缘,心就是如此。

当一再思维心的本质时,便会了解心就是如此,它不会变成其他的样子。我们将如实觉知心的方式,那是它的本质。若清楚地了解这点,就能从念头与感觉中脱身。我们不必一再告诉自己“它就是如此”,无须多此一举。心真的了解时,就能放下一切。念头与感觉仍然存在,但它们已不再具有影响力。

这犹如小孩喜欢做一些会激怒人的举动,惹得我们想责骂或打他们的屁股。我们应该了解,孩子会那样表现是很自然的,然后放下,让他们照自己的方式玩耍。如此一来,麻烦就解决了。他们是如何解决的呢?因为我们接受孩子的方式。我们的看法改变了,能接受事物真实的本质。我们放下,心变得更平静,我们拥有了正见。

译注:

① 泰文的paibat(修行)与wibat(灾难)只有一字之差,这样的文字游戏在英文翻译与中文翻译里看不出来。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