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关于这颗心

关于这颗心(48)
      ——戒·定·慧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第六章 解脱之钥

研读心所,对断除贪、瞋、痴无益

因此,回到止与观的议题上,重点是长养我们自心的这些状态。只有当我们亲自去培养它们时,才会知道它们的实相。我们可以去研读所有书上关于心所的说法,但那种智力上的了解,对于实际切断自私的贪、瞋、痴,是毫无用处的。

我们只是研究关于贪、瞋、痴的理论,描述这些烦恼的各种特征:“贪的意思是这样,瞋是指这个,痴是如此定义。”我们只是知道它们的理论特质,只能在那个层次上谈论。我们知道,且自以为是聪明的,但当这些烦恼实际呈现在心中时,它们是否符合理论呢?

例如,当经历讨厌的事时,我们是否会反应它并陷入坏心情?我们执著吗?能放下吗?若厌恶生起,而我们认出它,还会执著它吗?或一旦我们看见它,就能放下它吗?若看见某些不喜欢的事物,然后发现厌恶感一直留在心里,我们最好回去重新学习。因为它还是不对,修行仍不圆满;当它达到圆满时,就能放下,请如此观察它。

若希望领受这修行的果实,就必须实际深入观察自己的心。尝试以许多个心的刹那与其不同的特征,来描述心的心理学,在我看来,是修行还不够深入,仍有许多事需要做。若我们想要研究这些事,就要以洞见来彻底觉知它们;若无洞见,如何能了结它们?那将会没玩没了,永远无法完成研究。

停止爱与恨就能超越痛苦

因此,修习法非常重要,当我修行时,就是如此研究的。我不懂什么刹那或心所,只是观察觉知的特质。若仇恨的想法生起,我问自己为什么;若喜爱的想法生起,我也问自己为什么,就是如此做。无论是称为想法或心所,那又如何?

只要洞察这一点,知道你能消除爱与恨的感觉,以及它们完全从心里消失为止。当我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停止爱与恨时,就能超越痛苦。接下来发生什么事都无妨,心都能放松与自在。什么都没留下,一切都停止了。

要如此修行。若人们想谈很多理论,那是他们的事。但无论如何争辩,修行总会回到我所说的这点来。当某事生起时,它就在这里生起;无论是多或少,它就从这里出生;当它停止时,就在这里停止,还会有其他地方吗?佛陀称这点为觉知者。当它如实觉知事物的状态时,我们就能了解心的意义。

它们不断地欺骗,当你研究它们时,它们同时也在欺骗你。我们还能如何处置它们?即使你知道它们,仍会被它们所骗,就在你知道它们的地方。情况就是如此,症结就在这里。我的意见是,佛陀并不希望我们只知道这些事物的名称,佛陀教学的目标,是让我们通过寻找潜在的原因,找到从这些事情中解脱的方法。

戒、定、慧融合为一体

我修习法,但所知不多,只知道解脱道是由戒开始。戒是解脱道完美的开端,定的深沉平静是完美的中段,慧则是完美的结尾。虽然它们可区分为三个独特的训练层面,但愈深入看它们时,这三个特质就愈会融合为一,若想持戒,必须有智慧。

我们通常建议人们,从持守五戒开始,开发道德标准,如此戒才会稳固。不过,戒的圆满需要很多智慧,必须考量自己的言语与行为,并分析它们的后果,这都是智慧的工作。为了培养戒,必须依赖智慧。

根据理论,首先出现的是戒,接着是定,然后是慧。但当我检视它时,我发现智慧是每个修行层面的基础。为了充分了解言行的后果──尤其是有害的后果──你需要智慧的指导与监督,以详细检查因果的运作,这将会净化我们的言行。

一旦我们熟悉道德与不道德的行为,就会了解修行的位置,接着才能断恶修善。断除恶法,增长善法,这就是戒。当如此做时,心会变得愈来愈稳固与安定,安定与不动的心对于我们的言行,是没有恐惧、后悔与疑惑的,这就是定。

这个稳定、统一的心,形成我们后续修行更强力的能量来源,让我们得以对经验到的色、声、香等进行一种深刻的思维。一旦心安住在稳固的正念与平静上,我们就能进一步探究五蕴──色、受、想、行、识──以及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实相。它们不断地生起,我们则持续保持正念,加以观察。

然后,便会知道它们的真相,它们是根据自然法则而存在。当这了解稳定地增长时,智慧就会生起。一旦清楚了解事物的实相,我们旧的认知就会被根除,概念性的知识会转化成智慧。戒、定、慧就是如此融合为一体。

当智慧的力量与勇气增加时,定就会逐渐变得更稳固。定愈稳固,戒也会更加坚固与完备。当戒圆满时,它会滋养定,而定的增强也会导致慧的成熟,这三个训练层面,环环相扣并辗转相生,它们结合在一起,遂形成八正道──成佛之道。

一旦戒、定、慧臻于顶点,道就有力量根除那些会染污清净心的烦恼。当贪欲生起时,或当瞋恚与愚痴出现时,道是唯一有能力斩断它们轨迹的东西。

【注释】

① 刹那(khapa):一个心的寿命称为一个心识刹那。这时间单位非常短暂,诸论师说在闪电或眨眼间,就有数十亿个心识刹那生灭,每个心识刹那还可分为生、住、灭三个小刹那。

② 烦恼(Kilesa):即染污心的心理特质,包括贪、瞋、痴与其他建立在它们之上的不善心所。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