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关于这颗心

关于这颗心(47)
      ——戒·定·慧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第六章 解脱之钥

平静并非解脱道的终点

禅修就如木棍,观是木棍的一端,止则是另一端。若捡起它,是只有捡起一端,或两端都会捡起来呢?当有人捡起木棍时,两端都会同时捡起。那么哪一端是观,哪一端是止呢?在哪里其中一个结束,而另一个开始呢?它们都是心。当心静下来时,平静是从止开始生起,我们将心集中与统一在定的状态。

不过,若定的平静与寂静消失,痛苦就会取而代之。为何会如此?因为由修止提供的平静,仍建立在执著上,这执著届时会成为痛苦的因,平静并非解脱道的终点。

佛陀根据自己的经验了解到,这种心的平静并不究竟。“有”过程底下的因还未消除,轮回的因缘仍然存在。他的修行还不圆满,为什么?因为还有苦。因此,在止的基础上,他开始思维、观察与分析缘起实相的本质,直到执著,甚至对定的执著消失为止。

止仍只是世间法与世俗谛的 一部分,执著这种平静就是执著世俗谛,只要还有执著,就会陷入有与再生之中。喜好止的平静,仍会带来进一步的有与再生。一旦心的不安与激动安定下来,人们就会执著结果的平静。

我们不断地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来回

因此,佛陀才要审视有与再生底下的因与缘。只要他未彻底深入那件事并了解实相,就以平静的心持续往更深处探索,省察为何一切事物无论平静与否,都会成为有。他持续稳定地观察,直到了解每件事的存在,就如一团炽热的铁。

当一团铁被烧得火红时,你有可能碰触它而不被烫到吗?它有任何部位是冷的吗?试着摸它的顶部、侧边或底部,能找到任何一点是冷的吗?不可能,这块灼热的铁是通体火红的。

我们连止也不能执著,若认同那个平静,认为有人是安定与静止的,便会强化独立的自我或灵魂的感觉。这自我的感觉,是世俗谛的一部分,心想“我平静”、“我激动”、“我很好”、“我不好”、“我快乐”或“我不快乐”,只会让我们被困在更多的有与再生中,那更痛苦。当快乐消失时,不快乐就会取而代之;当忧伤消失时,快乐又会再回来。被困在这个无尽的轮回中,我们不断地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来回。

心没有实体,它什么也不是

在觉悟之前,佛陀认出他自己心里的这个状态。他知道只要有与再生的因缘未消除,他的工作就未结束。专注于生命的缘起,他如法地思维:“因为这个而有生,因为生而有死,以及这一切来去的活动。”因此,佛陀思维这些主题,以了解关于五蕴的实相。每件身与心的事物,每件被构思与想象出来的事物,无一例外都是行。

他一旦觉悟这点,便教导我们放下它;他一旦觉悟这点,便觉悟我们彻底舍弃它。他鼓励其他人也能如实地了解;若不了解,就会痛苦,放不下这些事物。不过,一旦我们看见事物的实相,就会知道它们如何欺骗我们。就如佛陀所说:“心没有实体,它什么也不是。”

心生来就不属于任何人,它死时也不属于任何人。心是自由、光明显耀与不夹杂任何问题或争议的。问题之所以会产生,是因心受到有为法与自我的错误概念所蒙蔽。

因此,佛陀教导要观察心,开始时有什么?根本一无所有。它不随有为法生起或消失,遇到好事时不因而变好,遇到坏事时也不因而变坏。当它洞见事物本质时就是如此,对无自性的了解确实存在。

佛陀通过智慧,洞见一切事物都是无常、苦与无我的,他希望我们也能以相同的方式完全领悟。觉知者能如实觉知,当觉知快乐或哀伤时,都不为所动。快乐的情感是种生的形式,而悲伤的倾向则是种死的形式,有死即有生,有生必有死,生与死都不脱这轮回的范畴。一旦禅修者的心能领悟到这点,对于是否还有后续的有与再生,便不再有任何疑惑,无须再问任何人。

觉知者只是客观观察生死的过程

佛陀遍知一切有为法,因此能完全放下,放下五蕴,觉知者只是客观地观察整个过程。若经验到正面的事,不会跟着它一起变成正面,只是观察并保持觉知;若经验到负面的事,也不会随之变成负面。为何会如此?因为他的心已切断这些因缘而获得自由。他已洞见实相,导致他再次转生的因缘已不复存在。

这是确定与可信赖的觉知,是真正平静的心,没有生、老、病、死。

这个心超越生与死、快乐与悲伤、善与恶之上。你能说什么?它难以用言语形容。所有支持的因缘都已消失,任何尝试对它的描述都只会带来执著,话语都成了心的理论。

心的理论性描述与它的运作都是准确的,但佛陀了解这种知识相对而言是无用的。你理智上了解一些东西,然后相信它,但那并无真实的利益,无法带来心的平静。佛陀的觉知能带来放下,它将导致舍弃与出离,因为正是心让我们涉入对或错的事。若我们是聪明的,就涉入对的事;若是愚笨的,就涉入错的事。这样的心是世间,世尊以这世间的事物来检视这世间,在觉悟世间的实相之后,他便被称为世间解。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