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关于这颗心

关于这颗心(56)
      ——戒·定·慧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第六章 解脱之钥

把握每个修行的机会,创造未来解脱的因

尝试把握每个你可以真正修行的机会,不要在意心是否平静。最重要的是,让修行之轮持续转动,不断创造你未来解脱的因。若你已完成工作,便无须担心结果,别去忧虑无法得到的结果,忧虑是不平静的。

然而,若你不去做,如何有结果?你怎么可能看见?有寻找才会有发现,一定要吃饭,肚子才会饱。“周遭每件事都在欺骗我们”,认出这点,即使只有十次也好,但我们却一再被相同的谎言与故事欺骗。若知道他在说谎,那还不错,但我们可能要经过很久之后,才会知道这点。我们的老朋友,一再试着用他的谎话来欺骗我们。

修行佛法意指在心中持戒、习定与修慧;忆念佛、法、僧三宝,彻底放弃一切世间法。我们的行为是在此世就会成熟的因缘,因此要认真修行。

即使必须坐在椅子上禅修,我们也能集中注意力。一开始,无须专注很多事情,只要注意呼吸,若喜欢可以结合呼吸在心里默念“佛、法、僧”。

集中注意力时,别控制呼吸,若呼吸变得费力或不舒服,就表示方法不正确。只要还无法自在地呼吸,它就会变得太浅、太深、太细或太粗。不过,一旦呼吸放轻松,就会发现它愉悦而舒适。

清楚觉知每个入息与出息,将能逐渐掌握呼吸的窍门。若做法不正确,就会失去呼吸,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最好先暂停,重新调整正念的焦点。

无论呈现何种感官经验,都当做思维的所缘

若在禅修时,体验到心的神通现象,例如心变得光明灿烂或看见天上的宫殿等,都无须害怕,只要觉知你正在经验的每件事,并持续禅修。经过一段时间后,偶尔呼吸好像会渐渐停止,呼吸的感觉似乎消失,你因而感到惊慌。别担心,没什么好怕的,只要觉知“呼吸已停止”即可。事实上,呼吸还在,只是比平常更细微而已,它会逐渐自行恢复正常的状态。

开始时,只要专注于让心安定与平静。无论是坐在椅子上,正在开车、驾驶船只,或做任何事,你都应娴熟于禅修,以便能随意进入平静的状态。当你坐上火车,很快就能将心带入平静的状态。这种熟练的程度,表示你对解脱道已非常熟悉。

接着你便观察,利用定心的力量,观察所经验到的东西,有时是看见的,有时是听闻、嗅、尝、触或心中想象与感觉的。无论呈现的是何种感官经验,或喜欢与否,都将之作为思维的所缘。只要觉知正在经验的东西,别投射意义或诠释到觉知的所缘上。

若它是好的,觉知它是好的;若它是不好的,也要觉知它不好。这是世间的实相,无论善或恶,一切都是无常、苦与无我的,都是不可信赖的,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贪爱或执着。

若能维持这种止与观的修行,智慧自然会生起。每件被感觉与经验的事物,都会落入无常、苦与无我这三个坑里,这就是观禅。心已平静,每次心的杂染生起时,就将它们投入那三个垃圾坑的其中之一。这是观的本质:将每件事都丢入无常、苦与无我里,无论是好的、坏的、可怕的或其它,都把它抛进来。

很快地,了解与洞见就会在这三个普遍的特征中浮现──那是微弱的观。在这开始的阶段,智慧仍很微弱,但试着继续保持这个修行。

研究佛法和修行佛法不同

该是我们开始禅修的时候了!为了觉悟、舍弃、出离与安定而禅修。这很难以言语表达,但那就如有人想认识我,他们就必须住在这里。在每天的接触下,我们最后就会彼此认识。

我也曾是个头陀比丘,行脚参访老师,且过着独居的生活。我并未四处为人开示,而是前往聆听当时的佛教大师开示。我不是去教导他们,而是去聆听任何他们给我的建议。即使是年轻或戒腊较小的比丘想要告诉我什么是法,我都会耐心地聆听。不过,我很少参与关于法的讨论,因牵涉到长篇大论时,我会看不到要点。

无论接受任何教法,在他们谈到出离与放下时,我立刻就能领会,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出离与放下。我们不必成为经典的专家,日复一日,我们逐渐老去,每天都在捕风捉影,却遗漏了真实的事物。修行佛法和研究它,是截然不同的事。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