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法的战争
以法为武器,和贪、嗔、痴战斗
和贪、嗔、痴战斗――它们都是敌人。在佛教或佛道的修行中,我们是以法与安忍为武器,借由它们来战斗,此作战是为了对抗我们无数的情绪。
法与世间相互关联,有法的地方就有世间,有世间的地方就有法。有烦恼的地方,就有战胜烦恼的人,以及和它们战斗的人,这称为内在的战争。
外在的战争,人们丢炸弹与开枪,他们征服别人或被别人征服。征服别人是世间的方式,修行佛法不是和别人作战,而是要战胜自己的心,耐心地忍受与对抗情绪。
修行佛法时,我们心中并无嗔恨与敌意,而是放下行为与思想中的各种嗔恚,让自己没有嫉妒、嗔怒与怨恨。仇恨只有借由不记仇与不憎恨才能克服。
嗔恨与嫉妒只会带来怨恨。若我们能让造成伤害的行为终止与结束,就无须报之以仇恨与敌意,而只会将那些行为视为业。
怨恨是指心中持续对那行为衍生进一步的想法:“你这样对我,我一定要以牙还牙!”这将会没完没了。它只会导致彼此持续照机会报复,仇恨永远无法停止。只要我们如此做,这个结就永远无法解开,世仇也将永远延伸下去。
佛陀就是如此教导世人,完全出于对一切众生的慈悲,但这世界仍是纷争与战争不断。智者应深入观察这点,选择那些有真实价值的行为模式。身为王子,佛陀曾接收各种战斗技巧的训练,但他发现那些并非真的有用,它们只局限于战争与侵略的世界。
战胜自己而非别人
因此,在训练我们这些出离世间――出家的比丘时,我们必须学习舍弃一切不善法,放弃所有一切会造成敌意的事物。我们战胜自己,而非别人。我们只与烦恼战斗:若有贪,就和贪战斗;若有嗔,就和嗔战斗;若有痴,就努力打败它。
这就称为法的战争。这场心的战争真的很难,事实上,它是最困难的一件事。出家就是为了思维这点,学习战胜贪、嗔、痴的技巧,这是我们主要的任务。很少人如此战斗,大多数的人都是和别的事物战斗,他们甚至很少看见它们。
佛陀教导我们断恶与养善,这才是正道。接触正道之后,我们必须学习,这意味着必须为一些困难预做准备,就如世间的学生一样。学生们会发现,要获得谋生的知识与学问颇为困难,一定要有耐心。当他们感到厌倦或疲惫时,必须强迫自己工作,唯有这样才能毕业与得到工作。
比丘的修行也是如此,若我们下定决心修行与思维,就一定能见道。
保持谦卑,放下自己的见解
见慢(dittimana)是个有害的东西。Ditti意指见解或观念,各式各样的见解都称为ditti,无论视善为恶,或视恶为善,这些都是见。有见解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执着那些见解,那就称为慢(mana)――抓住那些见解,认为他们就是真理。这种执着将导致生死轮回,永远无法抵达道的终点,因此佛陀要我们放下各种见解。
在许多人共住的地方,如比丘住在寺院里,若见解一致,他们便可能安心地修行;但见解若不一致,即使只有两、三个比丘同住,也是会有困难。当我们保持谦卑,并放下自己的见解时,即使有许多人,我们还是能和合共住与佛、法、僧中。
我们许多人共住也是可以和谐的,只要看看马陆吧!马陆有许多只脚,不是吗?你们认为它走路会有困难吗?一点也不,它有自己的次序与节奏。修行也是如此,若我们能像佛陀时代的圣僧伽一样修行,事情就简单了。
换句话说,就是成为善行道」(supatipanna)――善于修行的人、正直行道者(ujupatipanna)――直接而正确修行的人、真理行道者(nayapatipanna)――为超越苦而修行的人、以及正当行道者(samicipatipanna)――适当地修行的人。这四种建立在心中的特质,将让我们成为僧伽的真实成员。
即使有成千上万的人,我们都走在同一条道路上,虽然来自不同的背景,但都是相同的。我们的见解可能有差别,但若正确地修行,就不会有摩擦。就如同所有河川都流向大海,一旦进入大海,都是同一色、味。当我们进入佛法之流时,就是一法,虽然来处不同,但都能和乐融融。
但若有见慢,就会引生争吵与冲突。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要放下己见,别让“慢”执着不相干的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