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关于这颗心

关于这颗心(68)
      ——戒·定·慧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第十章 正确的修行——稳定的修行

切记!这个修行是困难的。

心是重要的东西,但训练它很难。这身心系统里的每样事物都汇集到这颗心,眼、耳、鼻、舌、身都接收感觉,然后将它们传送到心,它是其他一切感官的监督者。若心受到好的训练,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若还有问题,那是因为心仍有疑惑,无法如实地觉知事物。

法圆满无缺,不圆满的是我们的修行

了解这点,你们就已完全做好修行佛法的准备。无论行、住、坐、卧,或身在何处,修行所需的工具都已备妥。像法一样,它们就在那里。法无所不在,就在这里、陆上或水中,无论何处,一直都存在。法圆满无缺,不圆满都是我们都修行。

圆满觉悟的世尊教导一个方法,所有的人都可借由它修行并了解法。它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只是那件事的实相。例如看看头发,只要知道其中一根,便会知道每一根,包括自己与别人的。我们知道头发就只是头发,借由了解一根头发,我们便能知道全部。

或者想想人,若我们了解自身因缘的真实本质,就知道世上其他所有人,因每个人都是相同的。法就是如此,它虽然是件小事,不过却很大。借由了解其中一个因缘的实相,我们便了解它们全体的实相。

心只是自然的因缘就如森林里的一棵树

然而,训练是困难的,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渴爱。若你不想要,就不会修行,若是出于渴爱而修行,便见不到法。仔细想想,若你不想修行,就无法修行。首先你必须想修行,如此才能真的去做它。无论前进或后退,都会碰到欲望,所以从前的禅修者会说修行是件非常困难的事。由于欲望,你见不到法,有时欲望很强,想立刻见法,但它却与你的心不相应——心还不是法。

缘于欲望,所以修行是困难与艰辛的。当我们坐禅时,想要获得平静,若不想就不会坐下来修行。当坐禅时,就想得到平静,但如此想时,却反而会造成困扰,让我们感到不安,事情就是如此。因此,佛陀说:“别因欲望而说,别因欲望而坐,也别因欲望而行。无论做什么,都别带着欲望去做。”

欲望就是渴爱,若你不想去做某件事,将不会去做它。若修行陷入这瓶颈,就会感到很沮丧,如何可能修行呢?我们一坐下来,心中就有欲望。

事实上,这颗心只是自然的一个因缘,就如森林里的一棵树。若你想要木板,它必得来自树,但树就是树,并非木板。在它真的能为人所用之前,必须先找到树,将它锯成木板。它原本只是一棵树,是自然的一个因缘,对需要木材的人而言,它的原始状态并没有用处。

心就像如此,它是自然的因缘,本身便具备认知思想与分别美丑等的潜力。

若不修行,就不会知道法

心必须接受进一步的训练,我们不能就让它如此。它是自然的因缘,但我们必须训练它,才会了解它是自然的一个因缘,必须改进自然,以使它适合我们的需要,那就是法。法是必须被修行,并带至内心的某样东西。

如不修行,就不会知道法。你无法借由读书或研究知道它,或即使你知道,这知识也是不完整的。例如这个痰盂,每个人都知道它是痰盂,但并未完全了知它。

为何并未完全了知?若我再称痰盂为锅子,你会怎样说?假设我每次都说:“请将那只锅子拿过来。”那会困扰你,为什么?因你并未完全了知它。若知道后就不会有问题,你只会拿起那个东西,然后将它递给我,因为事实上根本没有痰盂。

你了解吗?它之所以称为痰盂是由于世俗的惯例,它为世人所接受,因此它是个痰盂,但根本没有什么真实不变的痰盂。若有人想称它为锅子,它就是只锅子。

无论你想叫它什么都可以,这种世俗的惯例就称为概念。若我们完全觉知痰盂,即使有人称它为锅子也不会有问题。无论别人称它什么,我们都不会受到影响,因为了解它的真实本质。了解这点的人,就是了知法的人。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